图为4月12日,市民“全副武装”顶着大风行进在太原市迎泽大街。本报记者李兆民摄
“上午刚洗了车,下午就一层黄土,头发也被吹得乱糟糟。”5月10日、11日全省又出现短时7级或以上的西北风。
今春以来,从雁漠古城到河东大地,大家连续受大风侵袭。气象数据显示,3月1日—5月7日,我省大风天气频发,平均大风日数为9.0天,排历史同期第3位,为近59年最多。位于山区的五台山气象站极大风速甚至达到39.0米/秒(13级)。这场持续数月的“风暴”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多因素增强风力
今年从1月起,大风的脚步就踏上了山西的土地。省气象台数据显示,1月1次、2月1次、3月2次、4月7次、5月2次。尤其在4月,大风天气日数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且强度偏强。其间,各地旅游景点关门,部分铁路停运,高速入口关闭,学校也调整上课时间……狂风来袭,大家的生活真是备受影响。
“今春的大风主要是由外强迫因子、大气环流异常共同作用的。当然,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春季快速升温和山西独特的地形条件也‘火上浇了把油’。”省气候中心副主任、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张冬峰介绍。
今年1月—2月,北极海冰面积异常偏少,气温偏高,使得极地涡旋偏弱、极地和中高纬度温度梯度减小。“这一变化为中纬度西风带波动加剧以及山西春季大风频发埋下伏笔。”张冬峰说。
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山西今春大风天气增多的重要原因。作为中纬度内陆省份,我省春季本就是冷暖气团博弈的“主战场”。今年3月—4月,影响我国气候的重要大气环流因子——乌拉尔山阻塞高压(60°E附近)稳定偏强,西风带正常东移受阻,迫使极地冷空气在其东侧不断分股南下,增加山西春季大风发生的频率;另外,东部阶段性活跃的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150°E附近)时而与乌拉尔山高压形成“东西夹击”态势,阻挡冷空气东移,造成山西今年春季大风长时间持续。
特别是4月11日—13日,从贝加尔湖以北“启程”的冷涡,在我国中东部以极快速度南下到北纬40度附近,激发出的风暴和西侧的冷高压之间气压梯度大幅急升,加之我省4月上旬气温持续异常偏暖,大气能量极为充沛,直接催生了13级瞬时大风(五台山站),且48小时内全境气温骤降18℃。
今年春季的大风天气多为大范围天气过程,同时山西“两山夹一川”的独特地貌,对大风强度和空间分布影响显著,成为某些地区风力的“地域放大器”。“如山西西部的吕梁山与东部的太行山形成的地形‘狭管效应’,当气流(如西北风)通过狭窄山谷时,受地形挤压加速,容易形成大风天气或增强大风强度。”省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科工程师王晓琼解释,“再者我省部分地区植被稀疏,地表摩擦力小,气流阻力弱,风速衰减慢,大风更易维持。”
近59年最猛“风季”
“今春以来,我省大风天气多,排历史第3位,为近59年最多;影响范围广,尤其4月12日出现罕见的全省大范围大风天气;极大风速量级大,大部分区域极大风速达到了9级及以上,部分县市极大风速超近20年极值,且特征明显。”省气候中心气候监测评估科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刘月丽介绍。
频次之“最”。截至5月7日,我省大风日数在1至21天之间,平均为9.0天,仅次于1966年(9.7天)和1962年(9.3天)。统计数据显示,我省中部盆地区域部分县市在5天以下;东西两侧丘陵山区部分县市大风日数超过10天。其中,神池县以21天大风登顶全省,相当于每3天就有一场8级以上大风。“与常年同期相比,17县市偏多10天以上,主要集中在临汾、长治等地。”刘月丽说。
强度之“极”。春季以来,我省各站极大风速在17.1米/秒(娄烦)—34.3米/秒(平陆)之间,普遍达到8级以上大风。其中,8级大风区域占统计站数的21%;9级大风占50%;10级及以上占28%。属于高山站的五台山气象站,极大风速达到39.0米/秒(13级)。有38个站(占统计站数的34%)春季以来极大风速值超近20年历史极值。
令人记忆深刻的当属4月11日—13日那场堪称“王者”的大风过程。“此次大风过程是冷锋和低压造成的混合型大风,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瞬时风速大等特点。当时,我省大部分地区陷入大风‘包围’,平均风速≥6级或瞬时风速≥8级的大风肆意横行。极大风速达8—10级有1200站,11级有53站,12级有19站。同时,全省大部分地区伴随出现扬沙或浮尘,河津、万荣、新绛、稷山、芮城等地更是被沙尘暴所笼罩,仿佛被蒙上一层厚重的纱幕。”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王洪霞说。
大风频率或上升
今年春季大风频发气候事件,不能直接归因于全球变暖,但研究表明,全球变暖有利于春季蒙古气旋活动增强、冷空气南下频繁,也相对增加了山西春季大风的出现几率。
“从统计结果来看,近年来我省大风日数呈上升趋势,今春以来我省大风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5.8天。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未来我省极端大风发生的频率可能上升。但由于大风发生与诸多外强迫因子和大气环流密切相关,预测存在多重不确定性。”张冬峰介绍。
众所周知,大风天气可能会对设施农业、畜牧业、交通运输、人体健康等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大风发生时,设施农业温室、畜牧业圈棚等易受损坏;农作物、经济林木等较易发生折断或倒伏;车辆行驶等稳定性变差;简易搭建物等易发生坠落倒塌;还可能导致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较高。此外,大风常伴随冷空气活动和沙尘天气,冷空气入侵前后,气温起伏大,公众容易感冒;沙尘天气易感人群或脆弱人群可能引发呼吸道疾病。
“相关部门需做好大风防范准备,设施农业和畜牧产区做好设施温棚、牲畜圈舍防寒保暖加固,防止大风天气揭膜损膜、损坏棚架以及导致牲畜圈舍垮棚倒塌;墒情偏差的冬麦区及时灌溉。”王晓琼提醒,各地需加强野外用火安全管理,做好临时搭建物、广告牌等防风加固工作,并在极端大风天气下停止户外施工作业、游乐活动、有组织的体育或集会活动等,非必要不出行。
因我省前期降水持续偏少且多大风天气,中南部大部分地区表墒偏差,对冬小麦生长不利,5月8日—5月9日降水后旱情有所缓解。
目前,我省南部冬小麦主产区大部处于灌浆期,中部处于抽穗扬花期。预计5月17日,中南部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超过32℃,部分地区达35℃以上,14时相对湿度低于30%、风速大于3米/秒,可能有冬小麦干热风灾害风险。省气候中心农业气象科副研级高级工程师田国珍分析,晋中和临汾西部为轻到中风险,长治、晋城和运城部分地区为中到重风险。
加强小麦后期田间管理更加重要。在干热风来临前进行灌水,可以降低麦田近地表气温,提高田间湿度,改善田间的小气候条件,减轻干热风危害,同时灌水时要注意控制水量,以防后期倒伏。田国珍还建议,做好“一喷三防”,缩小叶片气孔开张角度,抑制蒸腾作用,提高小麦植株抗干旱、抗干热风能力。
今春的极端大风是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环流对众多影响因子响应的结果。今后,我们应更加重视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守护好我们的家园。记者张丽媛
链接
风是如何形成的?受不同纬度、地形地势、海拔等影响,地球表面各处照射到的太阳光是不均匀的,造成近地面的空气冷热不均,受热较多的空气膨胀密度变小产生上升运动,附近较冷的空气便横向补充进来,补充进来的冷空气遇热后又会上升,这样冷、暖空气就不断运动起来了。
同一水平面上冷空气气压较高,暖空气气压较低,这样冷、暖空气之间就会形成气压差,使空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产生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就形成了。风的种类分为阵风、海陆风、干热风、季风、焚风、台风、山谷风、旋风、龙卷风、信风。
造成山西大风灾害主要是冬春的寒潮大风、夏季的雷雨大风、秋季因寒潮或强冷空气入侵而出现的大风或磨谷风(秋季谷黍成熟期,因风使谷黍籽穗相互摩擦落地造成减产,称“磨谷风”)。(省气候中心气候监测评估科副研级高级工程师郭媛媛提供)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