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儿童ADHD患病率达6.4%,这就意味着每15个儿童里就有1个ADHD患者,患病率高,患者基数庞大。
2023年暑假,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的刘相昭阳、陆飞羽,视觉传播学院的叶书伶、李羽晗,动画与游戏学院的王英禾和时尚设计学院的李乐萌等6名学生组成了一支跨学科队伍,成立了“从隐形障碍到全纳支持:ADHD儿童社会支持体系的政策响应与路径创新”项目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项目组深入调研ADHD儿童群体现状,探索艺术疗愈与教育干预结合策略,创新性构建全纳支持体系,切实关照儿童身心健康。
目前,该项目已入围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哲学社会科学类省级决赛。
上课时像“屁股下长钉子”坐立难安,总是扰乱课堂秩序;写作业时频繁走神,简单的任务总是一再拖延;与同龄人玩耍时总有冲动行为,被旁人贴上“缺乏管教”的标签……在过去一年多的调研中,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这支学生团队见到了许多这样的孩子。
事实上,他们可能不是真的“不服管教”,而是得了一种神经疾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也就是大众俗称的“多动症”。这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过度活跃以及冲动行为,这一系列症状对患者的学习、工作以及社交能力均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2024年初,团队成员们认识了两位ADHD患儿家长。“孩子在学校课业跟不上,交友上也有困难;而且干预药物很难买,相关的医疗干预手段也非常有限。”在交谈中她们得知,患儿身心上的不适感以及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使家长感到迷茫和焦虑。
6-12岁是ADHD确诊的高峰期,处于这一阶段的患病孩童正默默承受着诸多隐匿障碍,他们虽数量众多且饱受病痛折磨,却长期缺乏足够的社会关注。
随着进一步了解,学生们看到了更多为ADHD不同症状所困扰的家庭,感慨于家长对孩子最朴素的情感关照,她们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病症、并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到患儿家庭,“从隐形障碍到全纳支持——ADHD儿童社会支持体系的政策响应与路径创新”项目就此按下了启动键。
为深入探究ADHD群体的真实状况,项目组精心筹备并先后发放了两类问卷,问卷回收数量近2000份。调查涉及的人群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年龄跨度广泛、职业呈现多样化特征。
部分调查结果
该项目组还深入ADHD一线现场,展开了全面且深入的调研工作。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先后对三所学校,即卖鱼桥小学、澳门教育大学特殊教育与辅导系、杭州狄邦文理学校;三所医院,涵盖浙江省康复中心、浙江省儿童医院、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以及一个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特殊营地——Camp Summit,进行了细致考察。
同时,项目组还访谈了近百个ADHD家庭,调研范围遍及学校教育、医疗系统等多个重要领域,兼具国际视野,从而收集到了大量前沿资讯、海量个案资料,以及患病孩童及其家属的真实体验,切实掌握了ADHD群体的真实现状,为后续实现对该群体的全纳支持筑牢了坚实基础。
项目组成员王英禾同学(中)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特殊营地Camp Summit与当地ADHD孩童互动合影
项目组指导老师高嵬带队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考察
团队成员于浙江省儿童医院收集问卷、实地考察、采访ADHD孩童家属(左右滑动观看)
团队成员于浙江省康复中心学习体验、收集素材
团队于卖鱼桥小学交流学习,调研卖鱼桥小学ADHD全纳支持体系(左右滑动观看)
项目组的6名成员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视觉传播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时尚设计学院等。在调研期间,她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在艺术疗愈、艺术科普等领域支持ADHD儿童?为此,他们着力开发了“灯塔”ADHD交互平台,精心设计了ADHD科普读本,并创建了中国美术学院ADHD互助联盟跨学科志愿者团队,以实际行动为ADHD群体送去关怀与帮助。
ADHD科普读本
“灯塔”ADHD交互平台
2024年12月与2025年1月,团队成功举办了两场线下活动,以“谁还不是个乖小孩”为主题,邀请ADHD患儿于家长共同参与,通过插画、手工、动画配音等多种艺术形式开展交流。在面对面接触中,她们进一步了解这一人群及其家人面临的现实困扰。
“谁还不是个乖小孩”活动现场
“ADHD儿童当下面临的三重主要困境,即患者及家属存在病耻感、诊疗体系不完善引起的误诊与确诊困难、ADHD儿童在教育环境中缺少公平,长期面对着有色眼镜与歧视。”项目组成员介绍道,为此,她们依托自身在艺术资源与创作能力方面的优势,运用艺术手段提升ADHD宣传科普力度;与社区、医疗机构等联动,推进构建“家庭-学校-医院”三位一体的ADHD诊疗干预模式,并增加艺术疗愈在其中的应性;最终目标是打造包容性全纳教育体系,构建神经多样性友好性社会。
该项目组还获得了医学界、教育界众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汇聚多方力量,共同为改善ADHD群体的现状而不懈努力。
“我尤为赞赏项目创新性地将艺术疗愈与教育干预结合,探索建立"家庭-学校-医院"联动支持网络——这不仅突破传统病理化矫正的局限,更开创了符合中国教育生态的差异化支持路径。我深信这样的探索必将为构建神经多样性友好型社会注入新动能,让每个ADHD儿童都能在理解与支持中绽放独特光芒。”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院张行教授这样评价本项目。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认知与脑疾病研究中心主任臧玉峰认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未来发展,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十分重要。ADHD儿童长期处于‘不被理解’的社会困境中,而本项目密切关注ADHD儿童成长困境,直击群体痛点,在实践层面积极探索ADHD跨界诊疗、艺术疗愈与数字技术结合的创新路径。”
上海市心理学会社区心理健康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刘素珍表示,“童年的依恋满足是儿童安全感,也就是信任自己和他人的起源。ADHD儿童因其特殊性会遇到歧视和拒绝,所以,家庭和社会给予依恋满足的理解支持力度更重要!从这个维度上,本项目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作为一名儿科 医生,我十分支持该项目将医学实证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推动社会认知从‘病理矫正’转向‘优势发展’的范式革新。”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师徐诗辉认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主任医师杨荣旺认为:“该项目创新性地构建‘全纳支持’,提出‘医学-学校-家庭’的ADHD支持网络,对构建教育平衡有积极建设作用;探索艺术疗愈为ADHD领域的发展提供全新方向,为构建中国ADHD儿童的支持教育提供了创新性构建策略。”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江河表示:“本项目深度聚焦ADHD儿童这一群体,直击痛点剖析出了这一群体长期以来面临的各种社会化困境,体现了项目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项目组探索出‘艺术+教育+治疗’的 ADHD儿童干预新路径,未来经过进一步深化,可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价值。”
“我们会持续追踪并帮助ADHD人群。未来,我们将继续在实践层面探索ADHD跨界诊疗、可视化宣传、艺术疗愈,以及ADHD数字化支持的创新路径,改善ADHD儿童的社会处境、助力其健康成长,并衔接教育公平的议题。同时,项目组将就继续优化现有成果,使之能够在未来服务更广泛的ADHD人群,提升该人群的社会生活水平,最终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项目组成员说道。
来 源|潮新闻
编 辑|黄筱柔 陈舒婷
责 编|刘 杨 童戈辛
审 核|方 舟 江 河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国美学术通讯”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体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