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禁渔令颁布以来,几十年未见的“水老虎”鳡鱼重现常州,而且不止一只,大有泛滥之意。
据钓鱼者说,曾在社交媒体见过体积最大鳡鱼的接近两米,体重差不多有一百斤。
钓鱼者高兴的同时,不免引起网友的关心,鱼类的快速增长是否会失去生态平衡呢?
“水老虎”鳡鱼
鳡鱼属于水中生物食物链的最顶端,它最擅长的是快速捕食猎物,很是凶悍,属于顶级掠食性鱼类,故被称为“水老虎”。
科学研究发现,鳡鱼的生长速度很快,食管长度较短,消化、排泄的速度很快,吞下的经济鱼类很快就可以消化、排出,因此食量惊人,所以个体身长可达3米,体重可超过200斤。
打路亚的人都知道,鳡鱼成长的速度很快,个头大,味道又鲜又美。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鳡鱼乃是重要的淡水鱼类,之后的这些年鳡鱼的自然资源急速下划,大多数的江河、湖泊已经很难见到它们的踪迹了。
而鳡鱼作为食肉性鱼类之一,一般只能用打路亚的方法才能钓到它们。
说起中国的渔业事迹,那要从远古开始,据史料记载,早在人类初期,在南海附近以及东南亚各国沿海地区,就留下过渔民出海捕鱼的痕迹。
后来随着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发展,渔业在社会上的地位渐渐褪去,但在沿海地区,渔业还是作为他们的重要地位。
随后的几十年,随着过度捞捕,和水污染等诸多问题的出现,水生物鱼类快速衰退。
长江算是世界上水生物最多的河流之一,据统计,长江里有水生物4000多种,曾经作为我国渔业经济中重要的地位,后因为大量捕捞,资源逐渐减少。
后来就有了禁渔令,太湖从2020年10月1日起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水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
近年来,随着人工直接向海洋、湖泊等天然水域投放渔业生物卵子工作的有序开展和长江保护法的开展实施,鱼类的数量种群逐渐增多,为鳡鱼等肉食性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这种“鱼群泛滥”的现象,是长江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一个积极信号,而鳡鱼的数量也明显比之前多了起来,对此,钓友们最有感应。
随着鳡鱼的数量增多,就算使用手竿、海竿、甚至是用素饵也能钓到它们,常州就有一位钓友用素饵钓到一条50多斤重的鳡鱼。
钓友称,本来是用素饵钓鲤鱼的,结果有一条鳡鱼捕食了上钩的鲤鱼之后,它自己上钩了,钓友称,自己还是第一次钓到这么大的鱼。
这时,旁边的一位路亚钓友说,你这种的鳡鱼算不上什么大鱼,我曾见网友航拍三峡大坝下聚集了大量的体型硕大的鱼群,里面就有很多的鳡鱼。
那些鳡鱼看上去体型都很大,有一些可能接近两米,体重超过百斤,在水中若隐若现。
以前,打路亚的钓友钓到鳡鱼都属于运气爆棚的,可现在也有不少的当地钓友在社交媒体晒自己的钓到的大鳡鱼,甚至有些钓友开心到把鳡鱼挂在车上“游行”。
要知道在禁渔令之前,野生鳡鱼属于很是稀缺的鱼种,运气不好的时候,几年都见到一条,禁渔令之后,有些钓友一天甚至能钓到好几条。
生态环境的优化结果
这也充分体现了一个现象,从生态的角度来分析,鳡鱼这种食肉鱼类的增多,说明整体的江河生态得到了改善,环境变好了,鱼类种群多了,然鳡鱼这种鱼类吃的好了,繁殖量自然也提上去了。
随着鳡鱼的数量增多,钓友们不免担心,这会不会影响生态平衡。
对此有网友解释到,近期鳡鱼数量的增多,属于短暂的繁殖期现象,随着繁殖期的结束和完整生态链的自我修复,最终会达到物种平衡,无须人为干预。
如今据不完全数据统计,2022年,长江重点水域监测到的鱼种数量有193种,比2020年增加了25种,涨幅14.8%。
2022年据统计长江江豚是1249头,而2017年是1012头,暴涨20%。
有不少网友曾拍到江豚在长江上嬉戏的画面。
随着生态环境的修复,除了鱼种的回归,有些消失了40多年的鸟类也重新回归大家的视野,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每年也会到安吉越冬。
生态环境的修复,不仅让鱼类、鸟类等动物回归家园,也构建了人类更适宜居住的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能在中国见到越来越多的自然生物回归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