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湖北频道

人民网武汉5月18日电 (记者张沛)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5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探访科研人员如何留住长江的“微笑”。


长江江豚因其外形憨态可掬、嘴角微微上扬而被称为“微笑天使”。人民网记者 张沛摄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是一座集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和鲸豚繁殖研究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馆内,十几头被誉为“微笑天使”的长江江豚在水中畅游,前来参观的小朋友和家长们直呼“太可爱了”。


长江江豚在水中畅游。人民网记者 张沛摄

长江江豚是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郝玉江介绍,白鱀豚馆目前生活着12头长江江豚,其中5头是在人工环境下成功繁育的,里面包括3头“二代”江豚。


长江江豚在水中畅游。人民网记者 张沛摄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于1996年开始尝试长江江豚的人工饲养。郝玉江表示,第一个难点是在人工环境下如何创造能让鲸类适应的环境。他们利用新馆的条件,结合对江豚物种的理解,在水质、社群结构、营养等方面创造合适条件,确保江豚在人工环境下能正常生活。

第二个难点是繁殖问题。经过多年摸索,2005年,第一头在人工环境下成功繁育的长江江豚“淘淘”顺利出生并成活。“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郝玉江兴奋地说。

为了让江豚能进行“二代”繁育,科研人员在“淘淘”成长过程中监测其身体、性腺发育及激素水平等,均为正常。在其性成熟后,尝试创造条件让其繁育下一代,目前已有3头“二代”江豚,明年可能还会有一头出生。


小朋友和家长近距离观赏江豚。人民网记者 张沛摄

除了人工繁育的研究,我国建有8个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构建了多个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种群。农业农村部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历史性止跌回升。

长江江豚是长江中的旗舰物种,其种群状况直接反映了长江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对此,郝玉江感受颇深:“长江‘十年禁渔’,对长江生态环境的修复起到了重要作用,长江江豚的自然种群呈现恢复状态。”


江豚跃出水面。人民网记者 张沛摄。

有着20多年长江江豚保护研究经历的郝玉江,见证了多头江豚的诞生,也经历过刚出生江豚未能存活的情况。“一方面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自豪感,为物种的壮大发挥自己的作用;另一方面,遇到难过的事时,也要提醒自己科研工作更加需要理性、冷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