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大拙所提出的“不完美即完美”这一看似悖论的命题,本质上是对禅宗”“无分别心”和“当下即圆满”思想的凝练表达,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
万物本无自性,并无固定不变的实体,所谓“完美”只是人为设定的概念。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绝对独立、永恒不变的完美存在。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所谓的“完美”状态只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不完美才是事物的常态。
世界和人生的本质是无常的,而“不完美”恰恰是无常的显化。
语言和概念(如“好/坏”“美/丑”)是对实相的切割与固化。当人们用“完美”去定义事物和情境时,本质上是用主观标准强行框定流动的生命,如同试图用网兜住流水。
在世俗逻辑中,完美与不完美、好与坏、顺与逆等概念均是基于二元对立的评判标准。而这种评判标准并非完全客观、所引发的分别心和执着也是人们痛苦和烦恼的根源。
事物和情境的真正意义也被概念、标签和社会价值观所遮蔽,被人们自己的执着和分别所遮蔽。
人们追求完美和欲望的根源是对“此刻”的否定,而生命的每一瞬间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正如河流奔涌不息,每一刻的水流形态都是其存在的完美表达。
失败与成功并非对立,而是成长的一体两面。烦恼和快乐也并非对立,烦恼即菩提,离开了烦恼,智慧便无法产生。
人们这种“否定当下的自己”的态度和思维不仅将会催生了永无止境的欲望循环、使得人们的内心永远无法感到“完美”,而且也使得人们割裂自己,难以全然地活在当下。
任何一个人,只要他的心中仍然存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无论他到达了何种人生高度,内心都无法实现完美。因为总有人站在更高的层次在俯视他、他自己也仍然在不断追寻着各种愿望。例如,事业有成后想要更进一步、想家庭更圆满或身体更健康等等。
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下,人们不断陷入用他人否定自己、或用未来理想化的自己否定当下的自己的怪圈。
没有真正意义上完美的情境、状态和境界,只有完美的内心。内心完美,情境、状态和境界就完美。
当人们超越二元对立,不再用固定的标准去评判事物时,就能够以更全面、更包容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就能自然而然地放下所有的分别和执着,不完美与完美的分别亦随之消融、事物和情境的真正意义将显现。此时,不完美即完美。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世界是人们的内心投射,外部情境如何,不在情境本身,而在于人们的内心感受。
心若美好,眼中的世界便美好。心若完美,眼中的世界就完美。
境随心转,当人们内心完美时,焦虑、不安和烦恼等负面情绪将消除。人们便能以更强大的内核应对人生的挑战,实现自我价值,外部真实的情境也会因此而改变。
铃木大拙所说的“不完美即完美”并不是否认美的存在,而是以禅的智慧重构美的定义。这种内心的完美并非是指没有任何缺点或瑕疵,而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后,人们内心的平静、宽容和智慧的体现。此时,人们将全然地接纳自己、不再否定自己。
铃木大拙所说的“不完美即完美”,也并非是将不完美转化为另一种完美,而是超越对“完美”概念的依赖。是当人彻底放下对“完美/不完美”“圆满/缺憾”等概念的执着,二元分别自然脱落。
此时,当下即圆满,人们的内心将不再频频投射到未来,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活在当下、珍惜当下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