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

汉娜·阿伦特是20世纪一位重要思想家——她对极Q主义起源的经典论述,奠定了政治理论家的国际声望;她提出的“恶之平庸”概念,成为今天启发人们思考的一大源泉。

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堪称经典,透视着迷雾重重的世界。然而,有一本书却成为永远的遗憾。

1975年12月4日,阿伦特因病溘然长逝,她一生的思考历程也戛然而止。此时,她的《心灵生活》只完成了三分之二。

不过,缺憾掩盖不了伟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伟说:这本书是阿伦特学术之集大成与尖峰,可谓以犀利遒劲之笔书写了“最美不过夕阳红”



《心灵生活》以哲学性的思维,从“思考、意愿与判断”三大维度,讨论了“人何以为人”的关键问题。已完成部分的主题,蕴藏在阿伦特曾说过的几个金句中:

“恶来源于思维的缺失...一个人必须用身体和灵魂去思考,否则就根本不思考...当一个人拒绝思考时,他就交出了人类独有的特质,不再有能力做出道德判断。这种思考无能,让许多普通人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判断”的部分虽没有完成,但阿伦特在去世之际,为这一部分写的“题词”却让人动容:

“为了成为一个人,再大的努力也值得付出。”

这种对“人之为人”的深沉关切,始终回响在阿伦特一生的思考中;《心灵生活》没有写完的部分,或许可在她的另一本书中找到答案——这本书就是《黑暗时代的人们》。



在最黑暗的时代,最能看清一个人的品格,最能显现他的“思考、意愿与判断”。

在《黑暗时代的人们》中,阿伦特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二战前后10位欧洲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她用这本书证明了“人之为人”的关键所在:

思想不仅需要才智和深度,而且首先需要勇气。”“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代中,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这种启明或许并不来自理论和概念,而更多地来自一种不确定的、闪烁而又经常很微弱的光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