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银元里,袁大头壹圆主币的名号可谓家喻户晓,但它的"亲弟弟":面值五角的"中圆",却很少有人了解。

这个曾经被古玩贩子故意压价收购的"半块大洋",如今身价已经远超它的"大哥",碰到可不要错过。


民国天津造币总厂

1916年7月,天津造币总厂率先铸造了一批特殊的银辅币,这就是后来被称为"袁大头中圆"的银元。

按照《国币条例》的设计,这种面值"中圆"(即五角)的银币本应与贰角、壹角辅币共同构成十进制货币体系。有趣的是,最初规定的70%含银标准,在实际生产中悄悄变成了89%,几乎接近主币的成色,这也为中圆后来的升值埋下了伏笔。

当时北洋政府为了推行币制改革可谓费尽心机。1917年南京造币厂获准开制中圆时,其模具必须送到天津总厂让意大利雕刻师乔治(L.GIORGI)复验。

广东造币厂想偷懒沿用旧模,立即被财政部叫停。这种中央的质量控制,使得中圆的铸造精度远超地方私铸币。


中圆银币 P盒AU55分 2024嘉德拍卖:26450元

据1935年《财政年鉴》记载,津、宁两厂在1916-1929年间仅生产了370万枚左右的中圆,这个数量还不到同期壹圆主币产量的千分之五!

在民国时期的市井生活中,中圆的处境颇为尴尬。上海人叫它"袁像对开",实际兑换时要13角才能换1块大洋。

在南京本地,老百姓更爱用广东、湖北的老版毫子;即使在北京,市面通行的也是小洋壹角。这种"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处境,导致大量中圆被银行回收熔毁。


中圆签字版 P盒SP Genuine 2023西泠拍卖:41.4万

20多年前,当银元收藏热兴起时,中圆依然不被重视。狡猾的古玩贩子们发明了一套话术:"袁大头壹圆值160块,中圆是半块,给你80元很公道啦!"

许多不明就里的老百姓就这样把名誉品廉价出手。直到后来收藏家们才惊觉:原来市面上真品中圆已经所剩无几!

大约七八年前,一枚普通中圆不过千元出头,品相好的也不过2000多元。而如今,品相完好的都要6000元以上,极美品轻松突破15000元。对比主币壹元一千块出头的市场价,贵了十几倍!

P盒当然更夸张,XF45分以上基本都是1.5万元起步,到MS62分级别,就要过六位数了。这还是近两年银元大跌的情况下,前几年更夸张。


两版对比

要注意,不是所有的中圆都能卖出高价,因为还存在不少制作粗糙的地方版。

比如四川版、湖北版等地方私铸币,因为工艺粗糙、磨损严重,价格可能只有天津版的十分之一。有些评级公司不会特意标注版本(挺坑的),但看币面有点眼力都能看出来。

最贵的就是天津版,其次福建版。看图可知,天津版显著的特征是背面"每"字的第三、四笔不连接,正面袁世凯胸花和肩章略显模糊。

福建版老袁特别"威武",胡子更加浓密饱满。背面的嘉禾图案中有多处空心叶片,肩章右上角的方块感更强,整体立体感优于天津版。


MS63分中圆 市价六位数起步

还有天价的“签字版”就不多说了,反正是“样币”的存在,极少出现。

另外,遇到价格异常便宜的"八年中圆"或"十年中圆",基本可以判定为臆造,因为真品中圆只有民国三年这一个年份!而壹元主币有三、八、九、十这四个年份。

藏家们常说"宁可买贵,不可买错;宁可早买,不可晚买"。毕竟,当所有人都知道某样东西值钱的时候,它的价格通常早已经高不可攀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