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卉 肖星平
河道畅通洁净,岸边草木葱茏,没错,这是霞湾港,那个曾经被诟病为“港里鱼虾死绝、岸边寸草不生”的霞湾港。经过长达十余年的多轮治理,“污染”这顶沉重的帽子已被摘除。紧扣海绵城市“五水共治”理念,如今霞湾港上游水环境综合治理(三期)项目已接近尾声。近日,记者来到霞湾港现场,一幅生态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910米,一场与淤泥的暗战
“暗渠内,住户、商铺的污水直排接入点有30多个,水体黑臭,即便戴着防护面具味道也直冲脑门。暗渠内垃圾、废弃物堆积,最深的地方达到1.5米,底泥沉积,板结硬化。因为年久失修,渠道侧墙和底板还有多处裂缝……”对着资料图,中交三航局八公司霞湾港项目副总工张恒勇回忆起进场时现场勘查所见所闻的种种,虽有心理准备,但仍感触目惊心。
施工已默默开展了近半年时间。清水塘大道上,往来如织的车流与行人,很难注意到大道一侧挡板之后的地下,那场极需韧劲的暗战。
先是清淤。910米长的上游暗渠清淤修复,每一米的推进,都属实不易。
因受场地限制,大型设备无法进场,只能用小型挖机配合人工。人工下井,铁锹清淤,再用小型履带式装载机将淤泥运送至指定地点,开展消纳处理,这又是另一场科技与时间携手对抗陈年生活淤泥的战疫。
30多处污水直排管道也要一一定位,然后将管道延伸统一汇入污水管,从物理上实现雨污分流。
自进场施工以来,项目团队通过清淤疏浚、管网改造、雨污分流等系统性工程,使霞湾港水质显著改善,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初显。“待6月底工程全面竣工后,霞湾港将会是一湾碧水清流。”张恒勇介绍。
从污染物“爆表”到水系样板
人水和谐共生,建成“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和”的城市水系,霞湾港综合治理示范项目是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确定的重点改革事项。4月25日,市委书记曹慧泉主持召开霞湾港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工作会议,强调要奋力把霞湾港建设成全市城市水系的示范和样板,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推动“一江八港”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为什么是霞湾港?它承载的城市荣誉、发展之殇与几代株洲人的惦记与念想,必然是题中之意。
回溯历史,上世纪50年代,株化、株冶、湘氮等大型企业相继布局株洲。15.15平方公里的清水塘,成为株洲、湖南乃至全国有名的化工、冶炼基地。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为共和国创造财富的同时,清水塘也给湘江母亲河留下了污染严重的顽疾。
霞湾港这条位于清水塘工业区内的湘江支流,成为多家企业的工业废水集纳港,因此霞湾港底泥中的镉、铅、汞、砷等重金属含量“爆表”,“五彩河”“港里鱼虾死绝、岸边寸草不生”等刺耳、夸张的描述成了霞湾港的标签,“危及湘江下游饮水安全”也让它承受了数不清的诟病。
面对生态危机,株洲市早在2011年就启动霞湾港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与此同时,又“壮士断腕”,关停了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企业,彻底切断了污染源。
如今,随着石峰区海绵城市建设及雨污分流改造推进,霞湾港治理迈入新阶段。
人水和谐共生,尽享自然馈赠
2024年启动的霞湾港上游水环境综合治理(三期)项目,新建雨污水管网194段,6922米多,修复渠道缺陷138处(含暗渠修复3100平方米),清淤处置淤泥8000立方米,并配备智能分流装置实现污水精准截流。
历经多轮治理,霞湾港将彻底告别黑臭历史,昔日刺鼻的“臭水沟”,逐渐成为市民亲水休闲的生态长廊。经过生态修复,霞湾港堤岸草木葱茏,在行家的指点下,在高高低低的樟树、雪松、草皮之外,还能看到耐污染、耐干旱、耐贫瘠的“飞蓬”,吸收金属锰和镉的美洲商陆等等,这些都来自生态修复师的反复试验与匠心巧手。
更令人期待的是,霞湾港与西侧新桥渠将连通形成360亩水域资源,经污水处理厂净化后的中水汇入湖区,打造出兼具野趣与休闲功能的生态公园。项目融合湿地修复与海绵城市理念,通过生态驳岸建设、亲水步道铺设等工程,河道被重塑为集生态涵养、休闲游憩于一体的城市“绿肺”。
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霞湾港的蝶变不仅提升了城市颜值,更成为株洲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让市民在享受自然馈赠中真切感受生态治理的民生温度。
记者手记
霞湾港的绿色涅槃
霞湾港的涅槃重生,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的生动注脚。这场系统性治理实现三大突破:技术层面,以毫米级精度清淤、智能监测构筑科技屏障;生态层面,通过湿地重构、中水循环打造“城市海绵体”;人文层面,将工业遗存转化为环保教育基地,让生态红利浸润市民生活。
这条4公里的水脉,已从工业污染的“伤疤”蝶变为检验城市转型的“试金石”,其治理经验为“一江八港”综合整治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样本。期待霞湾港持续焕发新生机,成为株洲生态文明建设的璀璨明珠,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编辑:李曙光
二审:俞强年
三审:高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