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5月12日报道 香港《明报》网站5月11日刊登题为《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逝世 理论遗产迎百年变局》的社论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美国知名国际关系学者约瑟夫·奈5月6日逝世。奈最重要的学术成果是提出“软实力”,既为美国在后冷战时期维持全球领导地位提供指导方向,也成为理解国际权力变迁的重要框架。不过,美国在现实中对国际权力的运行,并未完全跟随奈的剧本,特朗普对美国内政外交的颠覆,更令奈对美国未来四年的局面深感忧虑。在国际层面,内嵌于西方中心主义的原生版“软实力”论述,也在中国与全球南方所带来的国际格局变动中暴露局限性。“软实力”作为认识国际格局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会消失,但其内涵已在发生变化。
“软实力”理论认为,国家力量不仅体现在军事和经济等硬实力上,还体现于文化、政治理念与外交政策的吸引力。软实力概念如今已被广泛使用,但人们谈论时更多着眼文化面向,日本漫画与韩国流行文化,都成为塑造软实力的典范。然而,软实力本质上是基于权力争逐的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组成部分。从文化输出的角度来看,日韩的软实力毋庸置疑,却不足以支撑它们成为国际博弈的主角。
奈去世前曾在《金融时报》撰文,直言在特朗普治下,“美国未来四年的软实力会很艰难”。
特朗普对美国自由民主价值观的摧残显而易见,公民社会、好莱坞电影、学术自由都是构成软实力框架的要素,特朗普将美国主流媒体视为假新闻供应者、叫嚷要对非美国制作的电影征收100%关税、因不满哈佛大学容许反以色列示威而冻结拨款,无一不是对软实力捅刀。
软实力这一概念也吸引其他国家关注。中国是最热切拥抱软实力的国家之一。中国在公众外交上大量投资。西方舆论看待中国往往无法摆脱意识形态前设,认为政治体制令中国无法真正发展软实力。美国学界甚至创造出“锐实力”描述中国,将其与软实力区分开来。他们说,两者区别在于,锐实力依赖操控和欺骗,软实力立足于吸引和说服力。观乎当下大国博弈,谁在力行操控欺骗之事,谁在力图展现吸引与说服力,对锐实力鼓吹者犹如一记回马枪。
事实上,中国虽然积极推展软实力,但无论是概念还是操作,都与美国不尽相同。美国将价值观外交作为推广软实力的核心,由此形成非友即敌的二元阵营观念。相比之下,中国立足于自身发展成就,强调“发展权”,借此构建异于西方的国际关系话语体系,诸如“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在全球南方产生广泛共鸣。
奈为国际关系理论留下了一笔重要遗产,而在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一个后奈时代的软实力新剧本正被书写,国际话语权也正在经历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