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罗平县大水井乡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从“分散管理”到“一窗通办”,从“被动接访”到“主动服务”,通过标准化阵地、智慧化网格、温情化机制、闭环化管理的创新实践,让综治中心真正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平安管家”。
综治干部召开“院坝会”
服务阵地升级 群众诉求一站通达
走进焕然一新的综治中心服务大厅,“首问负责制”的标识格外醒目。该乡整合资源改造升级,精心规划打造综合性功能阵地,实现“一栋楼聚合、一站式服务、一次性解决”。按照标准化阵地建设要求,规范设置服务大厅、办公室、视频监控室、分析研判室、矛盾纠纷调解室、公共法律服务室、群众接待室等功能室,形成接待群众、调解矛盾、法律服务等多项功能融为一体的布局,建立了“首问受理、一体派单、联动处置”服务流程,实现“窗口式”办公、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这里,村民老张仅用一天时间就解决了困扰几个月的土地界畔纠纷,他感慨道:“过去跑断腿的事,现在喝着茶就解决了。”
智慧网格织密 民情哨兵贴身守护
大水井乡持续推进“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N”运行模式,精细划分网格,393个网格如同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基层末梢,696名“吹哨人”联勤守望6941户,服务30166人。依托“一码报,马上办”小程序,及时跟进协调事件办理,构建起乡、村、组、末端防处单元“四级”联动快反机制,实现问题的发现、上报、处理、反馈、评价全过程管理。
金箐村网格员小李的民情日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村民反映的情况:王婶家水管漏水、赵叔不懂赡养法律知识……通过线上平台,这些民生小事都能即时上传,形成“发现—处置—反馈”的智能闭环。2024年以来,全乡共采集各类事件5000余件,发现风险隐患431条,处置431条,处置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98.5%。
暖心机制创新 矛盾化解有温度
该乡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结合“四色预警”机制,整合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学校、妇联等职能部门信息,做到全乡矛盾纠纷及时掌握、动态管理,让矛盾纠纷化解更具温度。当监测到留守儿童家庭出现橙色预警,综治中心立即启动“护苗行动”,联动妇联、学校开展心理疏导;面对邻里纠纷的黄色预警,“乡贤调解团”主动上门泡起“和解茶”。按照“三个一”和“三级调解管控”工作机制及时分析研判处置,实现矛盾纠纷“网格排查、网格派单、网内化解、网格回访”矛盾纠纷化解网格闭环管理。同时,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024年以来,共召开调度会25次,分析研判会76场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00余起,化解率达95.4%,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数据赋能治理 民生诉求快响应
依托“网格化调度指挥中心”,充分发挥基层治理调度中心功能,集中收集梳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及群众诉求的普遍性、基础性服务事项,将群众诉求按紧急程度、问题类型、区域分布精准分类,形成“数据画像”,通过分析诉求数据,提前预判风险隐患。采取“集中接单、点对点服务”模式快速流转分办,通过“地摊+流动、上门+敲门”模式第一时间、最大限度解决群众之所急。
前段时间,综治中心监测到辖区内生姜滞销信息后,部门协调联动电商服务站,3天内助销8.2吨,挽回损失3万余元;针对雨季农房漏雨高发问题,提前排查危房,加固修缮5户;依托留守老人“健康档案”数据,组织义诊15场,惠及群众620人次,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关怀”。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来,民生诉求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60分钟,办结率达99%,群众重复投诉率下降62%,真正实现“数据跑腿、温情到家”。
如今的大水井乡,综治中心不仅是平安建设的“智慧大脑”,而且是群众身边的“解忧驿站”。调解室里温热的茶水,网格员沾满泥土的鞋底,“吹哨人”24小时开机服务群众,让群众满意率达98.5%。随着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持续深化,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记者 甘仕恩 通讯员 廖艳涛 吴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