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县志》中有对这段历史的相关记载。
在荔浦市花篢镇上岭脚村三界坪,一座青石砌成的坟墓静静伫立于山坡上已有80载。墓碑上镌刻的“卢恒寿”三字虽被岁月磨蚀,却依然清晰可辨。这是一个抗战英烈的名字。这座坟墓背后有一个跨越四代人的承诺:莫家人在漫长的岁月里接力守护着这位抗日英烈的安息之地。
今年5月初,在荔浦市公安局花篢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这段守望终于等来了回响——他们成功寻到了英烈的后人。“叔公,我们来看您了。”5月3日早上,卢恒寿烈士的后人张先生带着家族十余人来到这座青石墓前祭奠。
这座英雄的坟墓,既是普通村民跨越80载用岁月践行家国大义的见证,亦展现了我市公安干警以技术手段完成忠魂归途的尽心尽责。
从太爷爷到曾孙女:
一个家族的无声承诺
张先生携家属在派出所查阅民警搜集到的历史资料。
“从太爷爷那辈起就交代下来,这坟里躺着的是打鬼子的英雄,咱们莫家要世世代代守下去。”莫玉秀大姐回忆起家族守墓的渊源,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1945年春天,荔浦自卫队在桂林两江与日军发生激战,荔浦市花篢镇上岭脚村村民们冒着危险,救助受伤的自卫队战士。莫玉秀的太爷爷莫佑来和同村的罗常贵在硝烟中发现一名满身是伤、奄奄一息的年轻战士,经过紧急救助后还是无力回天。在弥留之际,这名战士说自己叫卢恒寿。
莫佑来冒着危险,将卢恒寿安葬在上岭脚村三界坪的一个小山坡上。抗战胜利后,莫佑来找到荔浦自卫队了解到卢恒寿的信息并刻在墓碑上,并立誓:“我的家人就是你的亲人,我们世世代代为你守护忠魂。”从此,这一承诺在莫家代代相传。莫佑来临终前把为英雄守墓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儿子莫运有;到了莫玉秀的父亲这一辈,扫墓由她的叔叔莫希兵牵头,一家人都会去;现在由莫玉秀(第四代)负责。
由于以前信息渠道闭塞,条件所限,莫家人一直未能寻找到英雄的后人。莫家四代人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这座英雄墓,每年清明时,除草、培土、上香,80年来从未间断。找到英雄的后人成为莫玉秀大姐一家人的心愿。
警民描红辨字迹:
青石板碑文上记载一段抗战记忆
转机出现在今年4月26日。当天中午,荔浦市公安局花篢派出所所长唐周华趁休息时间,到莫大姐的理发店理发。得知莫玉秀一会忙完要去扫墓,唐周华觉得有些奇怪:“怎么清明过了20多天,又要去扫墓?”询问后,他这才了解到一家四代人守护抗日烈士墓的故事。
唐周华回忆说,当时听莫大姐说起这件事,随后又看了莫大姐手机里保存的模糊的碑文照片,他鼻子一酸,深受感动。“80年的守护,这份情义太珍贵了。”他当即决定要想办法帮助莫大姐一家寻找烈士后人。
理完发的唐周华随莫大姐一起来到墓地。经过岁月的洗礼,碑文中有些字迹已模糊,且多为繁体字,需要仔细辨别。他与莫大姐一个字一个字地描红辨认。“卢恒寿,卢启森第四子,生于1918年……1944年秋天加入本县(荔浦)自卫第二大队第四中队充少尉分队长,参与荔城镇南镇北定西上北中北下各乡抗日战役半年有余,于两江战役中拼命杀敌,深入敌阵(秧家洞屯)为国为民捐躯……”随着碑文逐渐清晰,一段尘封的历史被唤醒。最珍贵的是碑文上记载了卢恒寿胞兄、侄子、侄女等亲人的信息,这成为后来寻亲的关键线索。
从荔浦到南宁:
一场跨越时空的亲情连线
张先生携家属向民警赠送锦旗。
回到派出所,唐周华立即安排民警展开户籍核查。由于年代久远,户籍地亦不详,同名同姓的人较多,查找工作困难重重。就在一筹莫展之际,他突然想到,新中国成立前,兄弟姐妹之间的年龄跨度往往比较大,是不是可以从碑文记载的侄子、侄女信息入手,通过年龄缩小搜索范围?带着这个思路,唐周华又开始了户籍筛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天的筛查,他们终于锁定南宁市一位90多岁高龄的老人可能与卢恒寿有亲缘关系。唐周华随即与老人的儿子张先生联系,叙述事情缘由。
“电话接通那一刻,我的手都在抖。”唐周华回忆与张先生的通话过程时说。当念到碑文上卢恒寿胞兄的名字时,电话那头传来激动的声音:“那是我外公!”张先生回忆,自己的外公一直在寻找这个兄弟,说他参军离家早,没有婚配,无子女,想要知道他在哪成为老人一直以来的心愿。
当晚,张先生快速与家中长辈进行了情况核实,通过比对墓碑记载的信息,基本可以确认张先生就是卢恒寿的亲人,但英雄的名字应该叫卢长寿。
为了进一步确认,唐周华第二天又来到荔浦市档案馆查阅了《荔浦县志》,发现记载的1945年两江战役中“卢长寿”的事迹与碑文上的记载高度吻合。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唐周华又来到档案馆继续进行查找,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最终找到了卢恒寿阵亡的登记档案,确认“卢长寿”就是卢恒寿。
80年后的祭奠:
血脉与承诺的重逢
5月3日上午,张先生携十余名亲属从南宁风尘仆仆赶到荔浦,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风华正茂的青年,也有稚气未脱的孩童。在花篢派出所,他们见到了第四代守墓人莫玉秀一家。
听了莫玉秀一家四代80载为英烈守墓的故事,张先生等人感动不已,言语间满是深深的感激。
当唐周华播放搜集到的历史资料时,张先生及亲属们一字一句认真倾听,哽咽着感慨道:“家人们几番寻找,多年来也没有得到他的消息,今天终于找到他了……”
莫大姐带张先生及亲属们来到英烈墓前,点燃一炷香说道:“太爷爷,您的亲人们来看您了。”山风拂过,飘散的香烟仿佛在诉说这段跨越80年的血脉亲情。
第五代守墓人:
让英烈精神继续传承
“我们莫家人会把这份承诺一直延续下去。”在墓前,莫玉秀拉着15岁儿子的手郑重地说,第五代守墓人已经准备好接过接力棒。而卢家后人也表示要将这座墓的故事写入族谱,让子孙永远铭记。
这座英雄墓,因四代人的守护而不再孤单,因血脉的重新连接而魂有所依。它见证着中国人“一诺千金”的精神传承,也诉说着对英雄永恒的缅怀。
来源|桂林日报(记者陈静 通讯员廖覃丽)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