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台后,就不断施压巴拿马,要求其交出运河管理权,甚至还以所谓“中国控制运河”等不实谣言,要求巴拿马终止与中国的合作,其最终战略目标,就是拿运河当筹码,在中美博弈中压中方一头。
然而,令美方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中美博弈的关键时间点上,自家后院防线出现了裂缝。
(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
日前,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突然发声称,自己将在与中方领导人举行会晤时,同中方签署“一带一路”倡议的意向书。同时,在关税战背景下,其还强调当下哥伦比亚从中国的进口量已经超越美国,未来哥伦比亚需要将贸易方向转向中国。
哥伦比亚地处南美洲西北部,扼守中美洲与南美大陆的交通要道,其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美国维护“后院稳定”的关键支点,过去哥伦比亚也一直都是美国在拉美地区坚定的贸易与安全伙伴。
但是自佩特罗上台后,情况就出现了转变。作为哥伦比亚历史上第一位左翼总统,他主张的是摆脱对美国的依附性外交。
执政以来,佩特罗多次公开批评美国在移民、贸易和地区事务中的霸权行为。对于特朗普加征关税的政策,佩特罗更是迅速采取反制措施,宣布对美商品加征25%关税,并拒绝美国军机遣返移民的强硬立场。这种反抗性反应,甚至打破了哥伦比亚长期作为美国“核心盟友”的惯例。
而对于中国,佩特罗的态度也非常务实。他积极推动对华关系升级,认为中国是“多极化世界的关键伙伴”。2023年访华期间,中哥两国就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签署了包括波哥大地铁、农产品输华等12项合作协议。且在当时他就强调了“一带一路”倡议与哥伦比亚“两样枢纽”的契合性。
(巴拿马运河)
对于哥伦比亚来讲,加入“一带一路”主要有三大动因。
首先是要满足该国的经济需求,破解发展瓶颈。哥伦比亚内战结束后,在基建领域存在迫切需求。当下其铁路密度仅为拉美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首都的波哥大地铁项目更是拖延数十年,若是可以和中国合作,将为其提供很大的助力。
再加上该国对华出口中84%都是原油和矿产,农产品占比非常小。在现阶段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深化和中国的合作,可帮助哥伦比亚牛肉等农产品进入中国,增加该国的外汇收入。
其次,就是要借力中国,对冲美国压力。
对于哥伦比亚来讲,美国的极限施压,也加速了其外交转向。若是能深化和中国的关系,将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与美方谈判的筹码。
最后则是要寻求国际支持,更好地融入多边机制。
对于哥伦比亚来讲,加入“一带一路”,能有效提升该国在国际社会的能见度,届时参加中拉论坛、金砖合作机制,将能为其在各种议题上争取话语权。
反之,站在中方的角度来看,现在和哥伦比亚深化合作,可帮助中国在和美国的运河之争中,再下一城。
首先在经济领域,和哥伦比亚合作,可削弱美国对运河的垄断地位。前段时间巴西方面已经透露,中方正在同拉美国家,研究“两洋铁路”项目,这一铁路若建成,将直接分流巴拿马运河的货运量。
(美总统特朗普)
在政治领域,哥伦比亚则将助力中国构建反霸权统一战线。
哥伦比亚曾因美国干涉失去巴拿马,1903年时,美国曾支持巴拿马独立以攫取运河权,这一历史创伤使哥伦比亚对主权问题高度敏感。当前拉美多国,包括哥伦比亚、墨西哥等集体声援巴拿马,反对特朗普的运河主权主张,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反霸权共识。
之后中方通过“一带一路”强化与哥伦比亚的合作,可巩固这一阵营,将经济合作转化为政治支持,在国际舆论中孤立美国。
在军事领域,则是可以降低美国对运河以及拉美其他国家的干预能力。
1977年美巴条约明确规定,美国可在运河“受威胁”时军事重返,这一条款长期被美国用作干涉工具。若中国支持的哥伦比亚铁路等基建项目成功运营,巴拿马运河的战略地位将大幅下降,届时美国以“保护航运安全”为由军事介入的合法性将大幅削弱。
最后,中方长期目标则是要重塑拉美的地缘格局。
美国长期将拉美视为自家“后院”,并企图通过经济控制和军事干预维持影响力。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便可帮助哥伦比亚等国家提升基础设施和经济独立性,加速拉美“去美国化”,削弱门罗主义的现实基础。
总之,哥伦比亚的参与,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对冲美国霸权的经济与政治杠杆,更通过重塑区域物流网络和国际权力结构,从根本上动摇美国对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根基。这一合作既是中哥双赢的选择,也是“全球南方”国家联合反抗单极秩序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