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刚在日内瓦签署贸易休战协议,全球还没来得及松口气,特朗普就把枪口对准了欧洲!5 月 12 日中美宣布将关税恢复到10%的基准关税之后,不到24小时,特朗普突然火力全开,称欧盟 “更令人不快”,威胁要对欧洲汽车、药品开刀。这场跨大西洋盟友的 “背刺”,撕开了全球贸易秩序的裂痕。



一、美国为何急着 “收拾” 欧洲?

特朗普的突然转向,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中美缓和后,他急需新的 “贸易胜利” 巩固 2026 年大选基本盘。欧盟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2024 年顺差 1982 亿欧元),自然成了靶子。更关键的是,欧洲在军事和能源上对美国的依赖,让特朗普有恃无恐。

从军事上看,欧洲多国仍依赖美国的安全保护。尽管欧盟近年推动 “战略自主”,但法国阵风战机在印巴战场的表现暴露了欧洲军事体系的短板 —— 缺乏数据链支撑的单机作战,根本无法与美国的信息化战争能力抗衡。这种不对称性,让美国在谈判桌上握有绝对话语权。



经济上,欧洲的命门更明显。汽车产业占欧盟对美出口 60%,德国车企每年向美国出口超 800 万辆汽车,而美国对欧汽车出口几乎为零。特朗普威胁加征 25% 汽车税,直接戳中欧洲经济命脉。更致命的是能源依赖:欧盟 45% 的液化天然气进口来自美国,美国随时可以用 “断气” 施压。

二、美欧贸易战:旧怨未消,新火又起

这场冲突早有伏笔。自 2025 年 3 月美国对欧盟钢铝加征 25% 关税以来,双方已陷入拉锯战。欧盟反制 260 亿欧元美国商品(威士忌、摩托车等),但谈判始终僵持。5 月初欧盟提出 “放松数字监管 + 共同遏制中国产能” 的让步,却被特朗普团队斥为 “挑衅”。



特朗普这次直接打蛇七寸:一是指控欧盟通过 “残忍手段” 压低药价,要求美国药价与国际挂钩,宣称 “处方药价格将暴跌 50%-90%”。这招既讨好中低收入选民,又打击了欧洲医疗体系;二是要求欧盟扩大进口美国液化天然气,打破德国车企垄断,试图重塑能源和汽车霸权。

三、欧盟的困境:反击无力,妥协不甘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欧盟陷入三重困境。

首先是经济依赖:机械、汽车占欧盟对美出口 60%,反制恐引发德国车企在美工厂裁员潮。德国工商总会警告,若美国加征汽车税,欧洲车企或裁员超 10 万人。

其次是内部分裂。法德主张强硬反制,计划对 950 亿欧元美国商品加税,但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因依赖美国安全保护而倾向妥协。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甚至推迟反制至 90 天后,暴露行动力不足。



更麻烦的是战略迷茫。欧盟试图 “联华抗美”,借中欧投资协定修订缓和电动汽车摩擦,但又担忧沦为中美博弈的 “棋子”。这种摇摆态度,让美国有机可乘。

四、全球冲击:贸易战的 “多米诺效应”

美欧互征关税将推高汽车、钢铁成本,德国博世、美国通用已警告 “全球供应链或断裂”。更严重的是多边体系崩塌:WTO 争端解决机制因美国阻挠法官任命已瘫痪五年,美欧 “一对一” 对抗加速贸易规则 “丛林化”,中小企业首当其冲。

对中国而言,机遇与风险并存。中美缓和后,中国可深化中欧合作(如新能源、数字经济),但需警惕美欧 “合流” 遏制中国产能。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东南亚供应链替代率从 68% 回落至 53%,中国技术自主化压力增大(芯片自给率仅 35%)。



特朗普对欧盟的 “背刺”,撕下了跨大西洋盟友关系的虚伪面纱。当美国高呼 “美国优先” 时,欧盟驻美大使的桌上正摆着中欧自贸区谈判草案 —— 这颇具讽刺意味的场景,揭示了 21 世纪贸易秩序的深层矛盾。

可惜,美国曾是多边贸易体系的设计者,如今却成了破坏者。而欧盟若不能走出内部分裂,恐将在这场博弈中沦为 “输家”。中国能否在这场乱局中成为新秩序的 “粘合剂”,既需要智慧,更需要定力。毕竟,当全球贸易走向 “碎片化”,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