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翔医院为一名血小板特异性紫癜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实施了B超引导下动静脉内瘘穿刺术。这项技术从过去的“凭感觉盲扎”变成了“在屏幕上看着扎”,解决了特殊病人血管难扎的问题,为血液透析患者带来更安全、高效的诊疗新选择。

李女士是一位血液透析患者,因血小板异常导致皮肤常年布满淤青和紫红色斑点,且凝血功能也不好。“做血液透析要先建造内瘘,就是通过手术把动脉和旁边的静脉连起来,形成一条血管通道,便于反复穿刺并维持高血流量,满足透析需求。”南翔医院血透中心护士长杨惠介绍说,在进行血液透析时,医护人员可以将穿刺针分别刺入内瘘的动脉端和静脉端,引出体内的血液。经过透析机的净化处理后,再输回体内。像李女士这种特殊病人,扎针后皮肤淤青会更严重,不仅让医生很难判断血管位置,每次扎针都像走钢丝,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出血或血管堵塞。


在杨惠的带领下,血透中心护理团队为李女士定制“绳梯法”穿刺计划:每次扎针的位置间隔至少1厘米,按“周一扎1点、周三扎3点、周五扎5点”的顺序轮换,就像爬梯子一样,最大限度保护血管,减少反复损伤。

在穿刺手术过程中,护理团队充分发挥了超声引导技术的优势。借助超声设备,医护人员能够实时看到血管的位置、粗细、血流速度等关键信息,精准规划穿刺路径,并选用较细的内瘘针,最大限度降低血管内膜损伤。


在超声的精准导航下,穿刺操作一气呵成,李女士在手术过程中未感到任何不适。穿刺成功后,李女士顺利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她激动地表示:“以前在别的医院穿刺有时要扎好几针,今天竟然‘一针见血',完全没有不舒服的感觉!”

杨惠介绍,此次穿刺的成功得益于超声可视化技术与护理团队专业素养的深度结合。对于血液透析患者,尤其是特殊患者群体,每周一到三次的治疗必不可少,然而传统的“盲穿”不仅失败率高,还会加重患者痛苦。而超声引导技术通过实时成像,能清晰显示内瘘血管的长度、走向、深度、血管直径、血流量等关键数据,帮助医护人员精准定位穿刺点。这一技术显著提升了穿刺成功率,不仅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并发症风险,更能有效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大幅改善患者治疗体验,尤其适用于血管条件差、凝血功能异常、内瘘成形术后新瘘等特殊患者。


近年来,南翔医院通过引入超声引导等先进技术,加强专科护理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目前,已累计为众多血透患者建立了安全的血管通路。未来,南翔医院将进一步推广可视化穿刺技术,让更多患者受益于精准、高效的优质护理服务,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通讯员:陈晨

编辑:倪丹丹


点赞分享给身边的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