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军服,特指二战时期。谁最漂亮与实用。估计,不用选择更不用加之一,一定是德式军服。不管是礼服还是作战服装,领先了同时间线所有参战国。回看兄弟连,影片中美与德双方装备与服装频繁出现。当然,主角美军展示非常详细。也就是因为这部影片,开始喜欢上美军服装。当时,美军使用的作战服,就已经考虑战场环境,进行了很多设计改进。可惜,依然在感觉上没有德系漂亮。

在伪装上,似乎记忆中只有一种军绿色。不过当时参战国,已经开始尝试使用迷彩伪装单兵或是坦克等装备,之前咱们讲过苏系。他们就在大型装备上尝试过很多种伪装方案。

伪装并不仅仅是军装上的斑点图案。它是多年研究、科学实验,甚至艺术家创造性构思的成果。

图为一名SS“掷弹兵”装甲师士兵的照片,拍摄于1944年诺曼底,他身穿印有“豌豆花纹”(Erbsenmuster)迷彩图案的夹克。



许多人认为伪装服的概念直到20世纪下半叶、接近我们这个千禧年时才出现。但实际上,伪装的根源可以追溯得更早、更深远。

在这个讨论的背景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正是二战德国成为将士兵在地形中进行伪装这一理念推向极致的地方。



德国人不仅仅设计出几种有效的伪装配色方案,他们还建立了一整套体系,这一体系对军事服装的风格和战术的发展产生了长达数十年的深远影响。

理念的起源:一切是如何开始的

德国军队对伪装的兴趣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就已出现。早在1930年代,德意志国防军(Reichswehr)就开始在军装上进行图案试验,目的是为了将士兵隐藏于敌人视线之外。



第一个样式被称为 Splittertarnmuster——所谓的“碎片式”迷彩。

“碎片式”迷彩。它早在1931年就开始使用,主要应用在Zeltbahn-31防雨斗篷上。这种图案由大量模拟碎片的小块构成,旨在打破人形轮廓,使其融入自然背景。



在这一理念的发展中,艺术教授约翰·格奥尔格·奥托·施克(Johann Georg Otto Schick)发挥了重要作用。

艺术教授约翰·格奥尔格·奥托·施克在开发武装(SS)部队首批可翻转迷彩图案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施克研究了夏季和秋季树叶间光线的变化,并得出结论:军服可以设计成双面的,一面是绿色的夏季图案,另一面是棕黄色的秋季图案。这一创意使士兵可以无需更换制服就适应季节变化。

实际测试与初步成功

这类伪装套装的首次野外测试于1937年在党卫军“德意志”(SS-VT Deutschland)团中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部队人员的损失率下降了大约15%。这个数字本身就说明了一切——迷彩是有效的。



到1938年,施克图案的头盔罩、面罩和伪装斗篷获得了专利。

这些装备最初仅由武装(Waffen-SS)使用,因为相关专利属于该部队。但随着时间推移,其他部队也开始使用迷彩服,例如德国空军(Luftwaffe)、海军(Kriegsmarine)以及伞兵部队。

巅峰时期:改变战争外貌的图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人在迷彩设计方面不断精进。出现了多种新图案,每一种都是针对特定环境与用途开发的。

Splittertarnmuster 及其改型

“碎片迷彩”成为了后续所有伪装图案的基础。它后来发展出了多个改良版本,例如专为空军设计的 Luftwaffen-Splittertarnmuster(直译“空军碎片伪装图案”“德国空军碎裂式伪装”),该版本的线条更柔和,配色也更加适合飞行员和技术人员使用。



Platanenmuster(悬铃木叶图案)

这是最早的斑点迷彩图案之一,使用时间为1937年至1942年。图案结构清晰,类似悬铃木的叶子。适用于夏季与秋季,它的最大特点是能与落叶覆盖和草地环境很好地融合。



Rauchtarnmuster(烟雾图案)

这个图案是一项对色调的有趣实验,于1939年至1944年间开发,提供夏季和秋季两个版本。顾名思义,它的图案类似于烟雾或雾气,特别适合低能见度条件下使用。

注:Rauchtarnmuster有两种模糊边缘的改型。



Palmenmuster(棕榈叶图案)

虽然名字听起来像是热带专用,但这种迷彩图案不仅用于热带环境,也出现在欧洲。它是专为武装(SS)的特种部队开发的。配色包含绿色、黄色和棕色,使其既可用于森林,也适用于开阔地带。



Eichenlaubmuster(橡叶图案)

1943年推出,是最具辨识度的图案之一。其结构复杂,类似橡树叶形状。为双色双面设计,便于根据季节变化切换伪装图案。该图案也用于Zeltbahn(直译:帐篷布)斗篷-帐篷系统中。



到1938年,施克图案的头盔罩、面罩和伪装斗篷获得了专利。



Erbsenmuster — 豌豆图案

这个图案是在“橡叶图案”(Eichenlaubmuster)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但边缘更加模糊。它之所以被称为“豌豆图案”,是因为图案真的看起来像是许多小斑点。该图案使用于1943至1945年,被认为是当时最通用的迷彩图案之一。

Erbsenmuster(豌豆迷彩)是德国在二战时期开发的一系列伪装图案之一,据说由约翰·格奥尔格·奥托·希克(Johann Georg Otto Schick)设计,并于1944年首次发放给SS武装部队(Waffen-SS)使用。该图案由五种颜色组成:浅棕色、深棕色、绿色、橄榄绿色和黑色,这些颜色以小而圆的斑点形式分布在较大的不规则色块上。

它的风格与早期的德军伪装罩衫有很大不同:与早期伪装服可翻面穿着不同,Erbsenmuster(豌豆迷彩)设计为不可翻面使用

这是一种两件式制服,可在温暖天气中单独穿着,也可以套在其他制服外面;其伪装图案的设计目标是全年适用,在各种季节中都能保持伪装效果。

“43式沼泽伪装图案” 或 “43型沼泽迷彩”



Sumpftarnmuster — 沼泽伪装或称“沼泽迷彩”

这种迷彩图案是为适应沼泽地区和高湿度环境而专门设计的。它是“碎片迷彩”(Splittertarnmuster)的模糊版本,分为夏季和冬季两种形式。其配色尤为讲究,力求准确还原沼泽地区的自然色调,以达到最佳伪装效果。



Leibermuster — 最具革命性的设计,由Leiber兄弟开发

这是由Leiber兄弟研发的最具突破性的迷彩图案。它由六种颜色组成,图案为不规则的斑块,专为对抗红外线瞄准器而设计。虽然由于战争末期未能广泛投入使用,但它的影响极其深远——美国后来开发的ERDL迷彩正是以Leibermuster为基础演变而来,而ERDL迷彩又成为了许多现代迷彩花纹的根基。

“穿着Sumpftarnmuster迷彩罩衫的国防军士兵在东线战场。”



最早“沼泽迷彩”,它衍生自更早的1931年魏玛国防军(Reichswehr)设计——Splittertarnmuster(碎片伪装),通常被称为“碎片迷彩”。该图案最早于1943年发放给国防军(Wehrmacht)部队,用于制作伪装罩衫、头盔罩以及冬季外穿裤。其外观类似于“碎片迷彩”的加深版本,颜色主调从原先的米色转为绿色,以更好地融入森林环境。

联邦边防警察的伪装图案野战帽



过去使用者:二战德国:于1943年研发并开始配发,适用于东西两个战线,但主要在东线战场使用联邦德国:在1950年代初期,联邦边防警察(Bundesgrenzschutz)**使用了改良版本的图案。

生产与限制

我们不能忘记,当时的技术水平也对伪装图案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初,所有材料都是手工印制的,这极大限制了生产规模。例如,到1939年1月,仅生产了8400件伪装斗篷、6800个头盔罩,以及少量伪装服。而仅在1940年6月转向机器印刷后,才得以生产出多达33,000件伪装服。



但不久之后出现了另一个问题 —— 优质棉布的短缺。

这种材料对制造防水且耐用的装备至关重要。然而,自1943年初开始,这种材料的供应被切断,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性能较差的替代品。

结论

正是二战德国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伪装图案开发的领先者。这里不仅仅是对颜色进行实验,而是采取了系统化的方法,吸引了艺术家、科学家和军事人员的参与。



正是二战德国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伪装图案开发的领先者。

所有这些开发不仅帮助了躲避敌人,还塑造了军事历史的新纪元。大多数现代伪装图案的根源,正是源自这些德国的实验。

所有这些开发不仅帮助了躲避敌人,还塑造了军事历史的新纪元。



本文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专业朋友过来探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