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到闻名全国的粽子村,临县前青塘用十年时间描绘乡村振兴的宏伟变迁,小小的粽子成了兴乡富民的“摇钱树”。随着端午临近,前青塘村也迎来了一年中的高光时刻,家家户户包粽子、卖粽子的繁忙景象随处可见,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也成为了青塘粽子快速崛起的基础,造就了前青塘村十年产值过亿的时代蜕变。



初夏的前青塘村芦苇丛生,水草丰茂。一大早,村民刘文启就和家人来到了自家的芦苇地里采集芦苇叶,为一天的粽子制作备足原料。



【同期】临县前青塘村村民 刘文启:端午节的粽叶现在开始掰就挺好了,因为它的宽度、厚度现在都可以了,包的粽子口感也非常好。



粽子好不好,粽叶最关键。青塘粽子的独特口感得益于全部采用村里生长的芦苇叶,一把翠绿的芦苇叶,成了青塘优质粽子的源头。



【同期】临县前青塘村村民 刘玉莲:青塘的粽子都是用青塘的叶子包,它包起来韧性大、不脆,左右怎么揉都碎不了、破不了。



刘文启是土生土长的前青塘村人,七年前,在外打工的老刘回到了家乡,借着青塘粽子崭露头角的机会,成了村里第一批开作坊卖粽子的人。



【同期】临县前青塘村村民 刘文启:刚开始就是我一个人做,在小锅里面煮一百多个粽子,煮好以后没有几分钟就卖完了。第一年做了十几万个,第二年就是二十几万个,第三年就是三十几万个,一直到现在,每年的量在增加。



鲜嫩的粽叶,软糯的糯米,在炭火的慢慢蒸煮下,热气腾腾的粽子清香扑鼻而来,慢工出细活的背后,离不开刘文启和家人们的奔波忙碌。



【同期】刘文启女儿 刘艳芳:我2012年嫁到山东,这段时间不是忙开了,我抽时间回来帮忙一段时间,基本上就是这儿忙了在这边卖,不忙了家里帮我弟弟打包快递,打包鲜粽子、真空粽子,给城里送。



【同期】顾客 杜卫平:总是感觉咱们老家的好吃,外面超市里买的还是不好,我去年就买的他家的,味道各方面吃得都挺好,比自家包出来的还好。



现场制作,现场叫卖,老刘的粽子生意红红火火,除了全家人一起上阵,老刘还雇了当地的工人来包粽子,用最地道的青塘粽叶制作青塘粽子。



【同期】临县前青塘村村民 王艳红:像我一天包上两千个,一千大几两千个粽子,就能挣四百多五百块钱,将近下来一个月挣个一万多块钱,对我们庄户人家来说是最好的帮助。



一把糯米,几片苇叶,青塘粽子用最朴实的原料制作出唇齿留香的美味。融合了优质粽叶与传统工艺的青塘粽子色泽鲜亮、味道香浓,深受人们喜爱,青塘粽子也从季节食品变成了四季美食。



【同期】临县前青塘村村民 刘文启:(一年)十二个月天天加工,一年包六七十万个粽子,端午节之前每天要包下六千多个到七千个粽子,销售主要靠这块就在家里面,主要是鲜粽子销量好一点,真空的走快递,销量非常乐观,我估计端午节之前真空粽子肯定全部能卖完。



不局限于端午的饮食习俗,青塘粽子全年都可加工购买,真空包装、高温灭菌,技术的进步也让青塘粽子通过互联网卖到了全国各地。老刘的儿子刘军芳返乡创业多年,如今专门负责家里粽子的线上销售。



【同期】临县前青塘芦苇荡粽子食品坊负责人 刘军芳:今年是做的第五年,我也没出去专门跑过市场,都是你买了好吃然后推荐给身边的人,你身边的人再推荐给另一个人,都是通过这种渠道过来的。像我微信原来几百个人现在四五千人,每年到了这会粽子已经是供不应求了,端午这二十天之内每天能卖个几百盒。



简单的销售方式却有着供不应求的市场,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是青塘人最好的选择。刘文峰是刘文启的弟弟,以前两家人合伙一起干,如今,寻摸出经验的刘文峰自己也开了厂子。



【同期】刘文启弟弟 刘文峰:这活好干,都是自己人,侄儿侄女,看我妈八十多岁了坐在那儿装袋袋。过了年开了工快三个月了,瘦了十斤,掉了十斤肉。不做不行,看见别人家几十万几十万挣钱能不干?肯定得干。现在青塘村因为粽子产业把我们全村人都带动起来了,满村的人没有一个闲人,没有一个赌博的,都是在忙的干活挣钱了。



家家有活干、户户无闲人。从2014年开始,十年期间,粽子家庭作坊在前青塘加速涌现,一百四十多家家庭作坊组成了前青塘村年产值过亿的基础,村里每卖出十个粽子,就有八个出自家庭作坊。



【同期】临县前青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 张新文:青塘粽子从几万个、几十万个到几百万个,到现在的年产五千多万个粽子,产值达到1.5亿元。这几年青塘粽子带动家庭作坊一百四十多家,返乡创业年轻人回来二百多人,现在从事粽子行业的人达到三千多人。以后我计划五年之内让青塘粽子产值达到五个亿,更能带动周边村的人,给临县创造一张名片。(王真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