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层密谈10个小时,特朗普兴奋得“连连叫好”,但他明显高兴得太早了。

当地时间5月10日,瑞士日内瓦一处隐秘的外交官邸内,中美高层展开了长达10小时的第一轮闭门会谈。



当日晚间,特朗普就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高调宣称:“今天与中国的会谈非常好。我们讨论了许多问题,并达成了许多共识……取得了巨大进展!!!

他连用了三个感叹号收尾叫好,难掩其兴奋之情。然而,现实远比他想象得残酷。

【谈判背景:贸易战已拖累美国经济】

自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加征最高达145%的关税以来,美国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从零售巨头沃尔玛到科技企业苹果,再到军工供应链上的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无不感受到来自原材料短缺、零部件涨价和库存积压的巨大压力。



与此同时,中国迅速启动反制措施,限制稀土出口、制裁涉台美企、关闭部分贸易通道,并加速与东盟、中东、拉美等地区建立新的贸易网络。

4月份,中国对美出口同比下降了21%,但中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顺差却大幅飙升,整体出口增长了9.3%。其中对东盟出口增长20.8%,对欧盟出口增长8.3%,显示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强大韧性与不可替代性。

【会谈细节:低调出征,高调离场】

这场由瑞士居中斡旋、世贸组织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韦阿拉“撮合”的谈判,被视为特朗普政府试图缓和对华关税战的关键一步。

会谈地点选在瑞士驻联合国大使的私人官邸,位于日内瓦科洛尼郊区,全程保密,未向媒体开放。

美方代表包括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及十几名随行人员,中方代表团的阵容精简却立场坚定。



当天上午9点30分,美方代表从日内瓦洲际酒店出发,沿途警车开道、交通封锁;中方代表则从湖畔威尔逊总统酒店出发,同样受到严密安保保护。

中午时分,双方短暂离席用餐后再度返回,继续闭门磋商。首日会谈持续约10小时,内容涵盖关税调整、供应链稳定、结构性改革等多个议题。

尽管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大肆吹嘘“取得重大进展”,但知情人士透露,实际成果极为有限。双方只是交换了立场文件,并就下一步谈判节奏达成初步共识。

【关键分歧:关税、产业政策、信任危机】

美方此次谈判的主要诉求,是希望中国扩大进口,减少对美贸易顺差,并要求中国推动消费导向型增长。然而,这些要求在中国看来几乎无法接受。

中方坚持认为,美国必须首先全面取消所有单边加征关税,并停止在台湾问题上的挑衅行为。

中方还强调,任何谈判都应基于平等、互惠和尊重主权的原则,而不是胁迫讹诈式的“先发制人”。

更关键的是,中国明确表示,若要达成协议,必须看到特朗普团队的实质性授权。特朗普上一任期的几轮谈判,美方屡次出现“口头承诺-回国推翻”的情况,导致中方对特朗普诚信严重存疑。

值得注意的是,贝森特在会前曾暗示可能将部分产品关税从145%降至80%,甚至更低至65%。

但这仍被外界视为“象征性姿态”——即便如此,也意味着中国商品在美国仍将面临“不可贸易”的超高壁垒。



相比之下,美国对英国刚签署的协议中,仅保留10%基础关税,且允许特定行业豁免。这种“内外有别”的做法,也让中国不会轻易让步。

【瑞士信号:不是破局,而是稳局】

日内瓦会谈结束后,WTO总干事伊韦阿拉发表声明,称这是“积极且建设性的一步”。这番话看似中立,实则暴露出当前全球市场的极度焦虑。事实上,世界已经承受不起另一轮大规模贸易冲突升级。

然而,这场会谈并未触及核心矛盾。这次会谈更像是一个“信任测试”,看看双方是否愿意放下成见,进入真正的谈判轨道。

正如评论者所言:“这不是为了达成协议,而是为了表明双方还在对话。” 这场谈判的核心目标,是让市场情绪不至于彻底崩盘,而非真正解决问题。

对于特朗普而言,他的“80%关税合理化”说法,不过是安抚国内通胀压力的一种表演。而对于中国来说,既不急于求成,也不惧拖延战术。



如今的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庞大的国内市场以及多元化的全球合作伙伴,不再像十年前那样依赖美国市场。而美国,则越来越难以承受与中国脱钩带来的成本。

【结语:现在还远远不是转折点】

日内瓦会谈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僵局,但它远远不是转折点。中美之间的贸易裂痕,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关税范畴,深入到地缘政治、产业链重构、国家安全乃至意识形态对抗之中。

特朗普以为靠一句“取得了巨大进展”,就能平息市场怒火、挽回中期选举颓势,但他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你不能一边威胁加税,一边又想赢得对方的信任。

这场谈判才刚刚开始,未来几个月将是真正的考验。而眼下,最该担心的,是美国民众会不会在夏末发现,自己的购物篮空了,货架空了,钱包也空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