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终于就关税问题进行首轮接触,这轮接触的成果如何?又是哪一个中国特殊部门参了会呢?中美关税战不利于中美两国,于是在美方的请求下,中美双方终于在瑞士日内瓦进行了首轮接触。
中美之间围绕关税问题的首轮正式接触悄然展开。外界看不到桌上的文件、听不见激烈的交锋,只能从细节中捕捉蛛丝马迹。
而当美方代表、美国财长面色铁青地走出会场时,人们才意识到,这场持续8小时的对话,可能远比想象的更加紧张。
美方提出谈判请求,却不得不接受在中立国“作战”,这本身就透露出一个微妙的信号:主动权已悄然易手。瑞士不属于中美任何一方的“主场”,而是在中方提出的“公平、公正、对等”的原则下,才最终敲定的地点。
首日会谈便持续长达8小时之久。如此冗长的会谈时长,却在结束后既未发布任何官方声明,也未传出任何与关税问题相关的消息。
最近这地球村的两位“大佬”——中国和美国,在关税这事儿上又开始隔空喊话、暗中较劲了。这不,刚在瑞士日内瓦掰了第一回合手腕,消息一出,大伙儿的耳朵都竖起来了:谈得如何?那个传说中的“神秘嘉宾”又是何方神圣?这背后,学问大了去了。
选瑞士日内瓦这地儿,挺有嚼头。你想啊,国际上的掰手腕,谈判桌摆哪儿,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有的想秀肌肉、表团结,恨不得直接飞到对方大本营。
这次中美选了个老牌中立国瑞士,不偏不倚,既非北京主场,也非华盛顿的地盘。表面看,是追求个“公平对话”,谁也别想占地利。可这“公平”,恰恰是中国一直挂嘴边的谈判前提。这么一琢磨,中方在程序上,倒像暗地里先拿到了一分。
第一天就磨了八个钟头,这可不是蜻蜓点水喝杯咖啡那么简单,说明双方都憋着一肚子话,揣着一堆账本要细算。但蹊跷就蹊跷在,谈了这么老半天,愣是没个官方通稿,连关税到底怎么动,半点风声都没透出来。这就值得玩味了。
通常这种闷葫芦,要么是桌子差点掀了,根本谈不拢。要么就是水太深,各自得回去好好消化,盘算下一步怎么走。瞅瞅美国财长出来时那脸色,跟刚吞了只绿头苍蝇似的,一脸铁青,不少人私下嘀咕:这头一仗,怕是没戏,甚至可能是不欢而散。
这次中方谈判队伍里,除了熟面孔的经贸高官,还赫然出现了一个“跨界选手”——公安部的人。这就更有意思了,谈经济、聊关税,公安系统跑来凑什么热闹?
这得把时间轴往前拨,联想到特朗普政府当年扣的一顶大帽子——所谓的“芬太尼问题”。他们张口闭口说中国的芬太尼流毒美国,以此为由头,给中国商品套上层层关税枷锁。
实际上,中国对芬太尼这类玩意儿的管控,那叫一个严丝合缝,从源头到出口,关卡重重,压根儿不是美国渲染的那回事。说白了,这就是个“莫须有”的罪名,是特朗普政府为贸易战特意打造的靶子。
现在,中方把公安部的行家直接请到谈判桌上,潜台词再明白不过:你们不是天天拿芬太尼说事儿吗?行,咱今天就让管这事儿的专人,跟你当面锣、对面鼓地好好说道说道!这不仅是亮明中方在此问题上的清白和坚定立场,更像是一记漂亮的反手拳——想拿这当筹码?我们奉陪到底。
所以,芬太尼这茬儿,很可能成了这次谈判桌上一个重要的“插曲”,甚至微妙地影响了整个谈判的气氛。这步棋,既硬气,又实在。
有趣的是,这边日内瓦刚散场,特朗普那边倒是抢先发了个声,说什么会谈“友好且具有建设性”,还顺嘴提了个要求,希望中国市场对美国企业敞开大门。
这话听着耳熟,标准的外交辞令嘛。“建设性”这词儿一出,通常的弦外之音就是“下次接着聊”,至于真谈出了什么干货,那可就不好说了。
特朗普这么急吼吼地出来释放“善意”,恐怕不是真觉得谈得多顺心,更多的是演给国内看的政治秀。你想想,贸易战打到这份上,美国国内也是怨声载道。普通老百姓买东西变贵,物价跟坐了火箭似地往上蹿。投资者盯着上蹿下跳的股市,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企业呢?想找个替代中国的下家,哪有那么容易?最后那高额关税,还不是得自己含泪掏腰包。这股怨气要是越积越厚,对他本人的选情可是个大大的减分项,尤其眼瞅着各种选举日益临近。
所以啊,特朗普这番表态,更像是在给国内“灭火”,传递一个“一切尽在掌握”的信号:“父老乡亲们别慌,中美谈得好着呢,关税问题马上解决,好日子就快来了!”先把民众的小心脏稳住再说。
至于他那个让中国市场对美企开放的要求,就有点不按套路出牌了。明明是你先砌的关税壁垒,现在反过来要求我们拆自家院墙?除非美国能拿出点真金白银的诚意,比如先把那些乱七八糟的加征关税给一笔勾销了,否则,中国市场的大门,怕是没那么容易为他轻易敞开。
这场贸易拉锯战,本质上就是一场复杂的利益交换和心理较量。美国那边打的算盘是,如果能逼着中国先松口让步,就能拿着这个“成功案例”去敲打其他国家,营造一种“你看中国都让了,你们还不赶紧跟上”的氛围。
试图形成一个“囚徒困境”,让大家都争先恐后地给美国输送利益。这种策略,既想在双边关系中占便宜,也图谋在全球贸易格局中掌握更多话语权。
中国这边的立场也清晰得很。这关税战本就是美国单方面挑起的,我们是被动应战的一方,是受害者,凭什么要先低头认怂?从道义上就说不通。更何况,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几十年前那个可以任人揉捏的软柿子了,经济体量、产业链韧性、国内市场的纵深,都让我们有了更足的底气。腰杆子硬了,自然不会轻易妥协。
所以,指望中国率先做出根本性让步,可能性微乎其微。双方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和战略考量,立场都异常坚定,想在短短八小时内化解所有根本性矛盾,简直是天方夜谭。
总而言之,中美这次在日内瓦的碰头,更像是一场互相摸底、刺探虚实的序幕。双方都把自己的核心关切和强硬姿态摆上了台面,也大致看清了对方的底牌和不容触碰的红线。指望一次会谈就能毕其功于一役,把所有疙瘩都解开,那纯属不切实际的幻想。
可以预见,未来的谈判之路依旧漫长且布满荆棘。双方大概率还会继续谈,但每往前挪一步,都会异常艰难。
中国这边的核心诉求很明确:要谈可以,但前提是平等相待,美国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来,比如,先把你单方面加征的那些不合理关税给取消了。如果只是口惠而实不至,光说漂亮话不办实事,那样的谈判,谈了也等于白谈。
信息来源
看看新闻Knews《中美谈判 “合理期待”与“放弃幻想”》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1453555439812321&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