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2位科学家的人生故事

更是科学家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


5月10日,以“科学的思想旅行”为主题的《口述云南——科学家系列》新书首发分享活动,在昆明新华书店滇池书城举行。本次活动由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南公共文化云、云南科技出版社、云南新华书店共同主办。


裴盛基、叶智彰、张敖罗、曾孝濂、许再富、熊江、侯先光、王紫江、杨宇明、孙卫邦、龙勇诚、蒋志龙等12位来自云南生态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出席活动。活动由西南林业大学团委副书记陈远书特邀主持。




主办方还将于5月中旬分别在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举行三场“科学的思想旅行”高校系列思政分享活动

仰望星空,识北斗璀璨

“人活着一天,便享受了一天自然和社会的馈赠,就要努力工作以回馈和感恩。”

“不管逆境顺境,不管年轻年老,永远不要躺平。不管荣耀或卑贱,做好自己,光阴不虚度,就是富有和幸福。耄耋之年,永不言弃,就是幸福和快乐。”

这些殷切寄语,是《口述云南——科学家系列》书籍开篇第一位科学家、94岁的植物学家李恒生前留下的。

从青年时期的不懈奋斗,到人生不同阶段的埋头钻研,李恒教授用她的一生诠释了“学无止境,择一事,终一生”的科学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

大家知道云南是“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但你知道这些称号的科学依据是怎么来的吗?是一次次的发现,一株株的标本,一个个的数据,一轮轮的论证……而这背后,是一代代的科学家,一个个的科考,一本本的笔记,一年年的坚守,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豪情壮志和躬耕笃行。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云南广播电视台于2023年推出22集系列短视频《口述云南·科学家系列》,为云南科学家建立珍贵的影像库。


在此基础上,云南广播电视台与云南科技出版社合作,编撰而成《口述云南——科学家系列》书籍,该书以22位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科学家口述访谈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他们的成长和奋斗历程,字里行间,饱含着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彰显了他们勇于攀登科学高峰、敢于创新的精神,体现出他们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躬行大地,才能沐浴星光

活动现场,科学家们分享了他们对“科学精神”的解读:


87岁的中国民族植物学创始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创建者之一裴盛基教授作为活动的主分享嘉宾,回顾了他坚定植物学研究的经历,在云南碧罗雪山进行野外植物标本采集、历经险境时,他因一棵野樱桃树获救,由此裴盛基坚定了在植物学研究的道路上终生不渝地走下去。他感恩蔡希陶、吴征镒等前辈的引领,并强调:“科学有险阻,一定要攀登。”


94岁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创建者之一、灵长类动物研究专家叶智彰教授讲述自己从医学转向灵长类生物学研究的经历。他出版了5部专著、发表120余篇论文,退休后仍坚持进行科学研究,他总结:“做一行爱一行,方能成就事业。”


云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原党组书记、主任张敖罗曾经担任过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派的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吴征镒先生的秘书。谈及生物产业对云南经济的推动作用,回忆各位科学家在各自领域的贡献,90岁的张敖罗寄语青年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把一件人民喜欢、自己喜欢的事做好,就足够了。”


鸟类研究专家、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紫江专注红嘴鸥与夜间迁徙鸟类研究,揭秘鸟类迁徙规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他坦言:“认准方向,持之以恒,终会收获成果。”


曾担任过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园长的许再富强调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性,提及蔡希陶、吴征镒等科学家对云南科研的奠基性贡献,呼吁记录并弘扬科学家群体的奋斗史


古生物学家、云南大学特聘教授、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原主任侯先光教授回忆了他发现澄江化石群的经历,以“脚踏实地、过好每一天”勉励年轻人。他计划将自己的日记和信件整理成书,留存科研足迹。


曾担任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的熊江教授分享了自己与云南昆虫结缘的故事,工作多年,他和同事们累计采集标本数十万件。他重视科普教育,称《昆虫世界漫游记》是自己科研生涯的启蒙,而他也将把科普这件有意义的事继续做下去


植物科学画家、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先生谦称自己是“为科学家服务的人”,用画笔做了普及性的工作。每天工作12小时的曾孝濂表示自己还有许多事没做完,他感慨:“人活着就是要燃烧自己,一息尚存,就要折腾不止!”


《口述云南——科学家系列》书籍的科学顾问、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二级教授杨宇明称在座诸位科学家很多是他的老师,他称本次活动“邀请来了我国生命科学最高水平的老前辈”,呼吁青年“以自然为师”,在保护中合理利用资源。


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昆明植物园主任孙卫邦为守护濒危物种华盖木坚守30年,推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落地。他提出:“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科研需坚持与创新并行。”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入选202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泊所遗址的项目负责人蒋志龙大学毕业后到云南从事考古研究工作已经35年,曾参与多项重要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他鼓励年轻人:“于平凡处深挖,坚持就会有成果。”



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原云南大学副校长林超民,作家、演讲家、云南省演讲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董保延为《口述云南——科学家系列》书籍撰写了推荐语,他们在现场也表达了自己心目中的科学家精神,并表示本次活动群贤毕至,获益良多


《口述云南——科学家系列》书籍和系列短视频的制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科学精神的传承,离不开青年一代,主办方还在活动现场向各支持单位以及昆明市第一中学等学校赠送了书籍。



活动现场,侯先光、曾孝濂、张敖罗、裴盛基先后回答了读者的提问,用各自的经验为大家解惑,现场氛围热烈,掌声不断。


以书为媒,点亮科学梦想,传承创新精神。

专程前来参加活动的读者顾颖表示,老科学家们现场分享的科研故事,彰显了他们对科学不畏艰难的执着精神,以及淡泊名利的风骨,令人敬佩!《口述云南——科学家系列》这本书不仅是云南生态科学家个人成长、刻苦研究的传记,也是云南七十多年的科学史,对于青年学子是砥砺向上的人生指南

《口述云南——科学家系列》书籍5月10日已在云南新华书店正式上架;5月21日可在京东、当当、博库、新华旗下的线上销售平台、微店等网络平台购买

记 者/洪晓霞、盛雪梅、杨维涵

实习记者/唐佳玲、晋榕卿

摄 影/邱黾勉 、刘秉然

视频拍摄制作/王江平

编 辑/李冬梅、张皓玥

一 审/马雁南、盛雪梅

二 审/武志敏

终 审/尹 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