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刘禅投降,是一场没打就结束的仗。
最吊诡的是,所有人都以为,成都会像过去那样,撑一撑、守一守,等姜维回来,或许还有翻盘的机会。
可惜,没撑,没守,也没人回来。
当时蜀汉朝堂里,权力早就不在手握兵权的将军手里,而是落在了一个宦官——黄皓——手上。
这个人最会看风向,最怕担责任。
他手里攥着前线的情报,却一声不吭,压着不报。
魏军大军压境,成都没半点动静,像是春日晒太阳。
汉中失守,几乎连个像样的抵抗都没有。
你说讽刺不讽刺?这地儿刘备打了两年才拿下,黄忠拼着老命斩了夏侯渊才保住门户。
结果到刘禅这儿,几天就丢了。
汉中一破,整个蜀地就像开了门。
钟会带着魏军一路杀到剑阁,姜维反应过来了,赶紧领兵去挡。
那时候他已经没多少兵权,靠的是自己的人脉和一帮老将硬撑着。
剑阁是个死守的地儿,易守难攻,魏军一时半会儿也进不来。
双方在那儿对峙着,局面看起来还算稳定。
但问题不在这儿。
魏国这次不止一支军队,还有两路大军悄悄逼近。
姜维挡得住钟会,却挡不住诸葛绪从西边绕过来切断他的后路,更没料到西线的邓艾走的不是官道,而是直接翻越大山,从阴平杀进了成都后方。
这一下,蜀汉的命门就被人掐住了。
成都城里这时候才反应过来,原来魏军不光在剑阁,已经进了四川盆地。
那地方四面平地,没什么天然屏障,只要守军不强,敌人就能直接杀进来。
谁也没想到,邓艾竟敢扔下辎重,轻装快行,翻山越岭来打这一手。
这事闹得朝堂乱成一锅粥,一边是骂黄皓误国,一边是怀疑谁能挡住邓艾。
这个时候出来顶事的是诸葛瞻,诸葛亮的儿子。
成都人对他还是信得过,毕竟是丞相之后。
但打仗这事,光靠血统不行。
诸葛瞻带着三四万人到了绵竹,准备死守。
前线第一仗在涪城打响,他以为邓艾军走了那么远,肯定累了,战力大打折扣,蜀军状态不错,能打一场胜仗。
打下来才知道,魏军不光没虚,还比预想中猛得多。
蜀军没几个见过真刀真枪的,都是本地豪门子弟,从小养尊处优,真上了战场,一个个腿都软了。
一仗打完,诸葛瞻退守绵阳。
按理说这时候应该死守不出,邓艾粮草有限,拖一拖未必不能胜。
但成都那边坐不住了。
有人开始怀疑诸葛瞻是不是想自立,朝堂里各种流言飞语。
刘禅也慌了,下了死命令,逼着诸葛瞻出兵。
这一下彻底把最后的希望打没了。
绵阳一战,诸葛瞻战死,蜀军基本全灭,成都外再无防线。
邓艾兵临城下,这时候再说坚守、再说等待姜维,已经晚了。
姜维那边还在剑阁死扛钟会,根本抽不出身。
蜀中南线的军队太远,来不及救。
成都城里,文官们已经明摆着不想打了。
益州的世家大族当年能逼刘璋投降,这回也能逼刘禅投降。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打输了,换个主公照样过日子,反正只要自家宅子、田产还在,谁做皇帝都一样。
最后,刘禅选择了投降。
他没有守,没有等,也没有拼。
就这样,蜀汉国祚几十年,画上了句号。
姜维听到成都失守的消息之后心如刀割。
他不甘心,也不认输。
他设法挑动钟会造反,想借机反扑,但天意已定,局势已经崩塌。
他的努力没能改变结局。
有人说,刘禅要是咬着牙守一守,姜维未必不能回援,邓艾孤军深入,后勤跟不上,真守一个月,说不定能翻盘。
但问题是,成都不是一个人的城。
刘禅一个人没用,朝堂没人想打,百姓不愿牺牲,守得住也没意义。
这座城,从上到下的骨头都软了。
这个国家,其实在钟会出兵之前,就已经病入膏肓了。
1.《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陈寿著
2.《资治通鉴》 卷七十八至八十,司马光撰
3.《三国演义》 罗贯中(作为民间叙事参考,不为正史)
4.邓艾《奏表》残卷——《全三国文》整理
5.《汉晋春秋》辑本
(本文基于正史资料撰写,部分细节参考演义与官方史料,确保史实准确性)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