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前我国失眠群体规模庞大,可能超过40%的人都有过失眠体验,但这些偶尔的失眠其实并不构成临床上定义的失眠障碍。


“从临床意义上讲,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失眠的整个群体患病率差不多是10%,这10%的失眠,需要临床干预”,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徐敏表示。

那怎样的失眠才叫失眠障碍?失眠有哪些不利影响?它与精神疾病有何关联?如何治疗失眠?失眠药物进展如何?接下来,徐敏将为我们一一解答。

徐敏(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撰文

深究科学|访谈

01


失眠的群体有多大?引起的原因有哪些?

失眠,毋庸置疑是非常普遍的。我们每个人可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或多或少都有失眠的体验。但若问我国失眠人口的比例是多少,其实取决于询问方式。如果问最近两个月有没有过失眠现象,那么可能超过40%的人都会回答有过失眠体验。但这些偶尔的失眠其实并不构成临床上定义的失眠障碍。


临床上的失眠障碍,一定是要达到特定出现的频率,并且维持特定时长之后,才能构成临床的失眠。从临床意义上讲失眠,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整个群体患病率差不多是10%,这10%的失眠是真正的失眠,需要临床干预。

失眠现象之所以普遍,是因为它的影响因素非常多。我们有过切身体验,如果工作比较多,甚至吃得太多,或者做某件事情太累,可能都会睡不好。所以说,影响失眠的因素其实是方方面面的,这也导致整个失眠的人群非常多,这是一个社会现实。


对于现代社会来讲,其实很大的一个失眠群体是由于压力和焦虑导致。因为现在整个社会的节奏非常快,尤其是年轻人,生活压力也比较多。如果晚上到睡觉时间了,还在思考工作,或者思考各种各样的情感问题,那肯定睡不好。所以这样由情感方面带来的失眠(这里说的情感不光是恋爱方面的,还包括压力、应激等带来的失眠),其实占大多数。


另外一方面,老年群体的失眠往往是一些其他疾病导致的。比如有慢性痛,那肯定睡不好;如果有高血压,或者其它的慢性疾病,基本上都会导致失眠的表现。

02


失眠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睡眠不好的话,或者失眠会给我们带来非常多方面的影响,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总结,可以认为它有一个急性作用,还有一个慢性作用。

急性作用很好理解,如果晚上没睡好,那第二天大脑就会表现出负面影响,比如说无法集中注意力;另外一方面,如果这个时候可能要做一些决策,决策也会受到影响;还有整个运动系统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为什么要特别指出运动系统?是因为现代社会汽车的保有量非常多,开车的过程就是一个眼睛、手、腿整个感官跟运动协调的过程,这时候如果由于睡眠不足造成了反应下降,感觉迟钝,那开车会容易造成很多事故。美国其实统计过,有差不多1/3的比例,车祸或多或少都与睡眠不足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是急性作用。


那慢性作用,就是如果长期的睡眠不足,它带来的影响也是一系列的。比如我们可能精神会非常不好,它也是一些精神类疾病非常大的触发因素,比如总是睡不着,就更容易抑郁,更容易躁狂等。另外一方面,它对我们的心血管系统也有非常大的冲击,更容易得高血压或者其它的一些心血管疾病。还有代谢方面,可以想象,现在我们最普遍的糖尿病,其实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证据表明,睡眠的不足是2型糖尿病一个非常主要的触发因素。


所以从这里面可以看到,几乎我们身体的各个系统,没有不受睡眠影响的,包括我们大脑的神经系统,包括我们的循环系统、代谢系统。所以睡眠对我们的健康影响是非常广泛的。

03


失眠与精神疾病有何关联?

精神疾病发病原因非常多,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是精神疾病跟睡眠之间是双向作用。首先,睡眠不好的时候,更容易诱发无论是抑郁症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精神类疾病,如双向情感障碍等疾病的发生。这里面有非常明显的例子,如果有一段时间,比如一周左右可能都睡得不好的话,它其实对双向情感障碍病人、躁狂症患者有一个非常强的促进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另外一方面,情感的障碍或者是精神疾病一定有睡眠问题,比如抑郁症,它最明显的一个睡眠表现就是可能入睡困难,可能起得比较早,那这个睡眠质量整个人睡得比较浅,而且这个快动眼睡眠也会有比较明显的改变。精神方面的疾病一定会反映在睡眠的表现上。


其实也跟睡眠的研究为什么这么复杂有关,因为影响睡眠的因素太多了。我们曾经有一个想法,就是睡眠质量的好坏,其实是你的身体或者是精神、大脑总体健康状态的反应。只要身体比如说有慢性疼痛,或者有高血压,那肯定睡不好;有精神压力,或者是抑郁症,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精神疾病,那肯定也睡不好。反过来,睡眠质量的低下,也会促进无论是精神疾病还是其他疾病的改变,所以它是一个双向的影响。

但讲到抑郁症,这里面其实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可能十几年前,有科学家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比如抑郁症的病人睡眠质量很差,对于这些抑郁症病人,有一个治疗的办法就是不让他睡觉。因为抑郁症病人的睡眠质量比较差,睡眠质量比较差的时候又会加重抑郁症的表现,抑郁症表现加重之后他又睡不好,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所以他们想到一个疗法,就是要打破这种循环,那么索性让他两天不睡觉,这个时候他就变得很困了,就是这个时候整个睡眠压力就占主导了。虽然平时由于精神疾病或者压力导致睡不好,但这个时候非常非常困,一定可以睡得很好,所以他就把这个精神疾病跟睡眠质量比较低的恶性循环给打破了,这反而是有利于治疗抑郁症,当然这只是一个辅助的治疗。

04


治疗失眠的三大疗法

失眠的治疗方法简单来讲,大致可以分成三类。我们最常见的就是药物疗法,药物疗法的好处通常立竿见影,基本上如果是新发的失眠患者,各种的失眠药物都非常有效。但副作用是这些安眠药,如果长期服用,就会发现效果越来越差,这也是现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作为一个失眠的病人,吃某种失眠药,过段时间这个药不行了,可能要换另外一种药,换到最后之后可能就无药可换了。


另外一种就是认知行为疗法。一般睡眠不好的失眠病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症状,可能睡眠习惯、睡眠环境、睡眠卫生方面存在问题,所以我们设计了一套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它的本质是根据影响睡眠的一些科学因素,去设计一些行为规范,然后让病人睡得更好。比如晚上睡得不好,那白天不要补睡,如果白天补睡的话,就会破坏睡眠压力,导致晚上睡得更不好。认知行为疗法的优点是不吃药,整个副作用比较小,但是它的缺点是慢,因为整个这样一套贯彻下来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对于一些急性失眠的病人,比如病人可能已经失眠两周了,那就不能上来就用认知性的疗法,一定要先给他开一些药物,把长期失眠这个事情给止住,之后慢慢地融合认知性的疗法去给他治疗。


这其实是传统的两种方法,最近几年由于脑机接口、神经调控变得比较热,也出来一些物理刺激的方法,比如可能是一些经颅的电、经颅磁的刺激。但是总体上来讲,这些方法的有效性还并没有得到一个完全的验证,它在某些病人身上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总体来讲效果可能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05


失眠药物开发情况怎么样?

失眠药物的开发一直是药厂里面比较热门的领域,但是另外一方面其实也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因为现在整体失眠的药物,安眠药非常便宜,所以这阻碍药厂想去投入、开发更好药物的动力,因为药厂毕竟是公司,当然考虑利润,预期利润不足的时候可能没有很大的动力去开发失眠药物。


另外一方面,现在失眠的药物有明显的缺点。我们通常讲什么才是完美的安眠药物,它一定要达到以下这几点:第一、药物造成的睡眠过程要跟正常的睡眠(自然发生的睡眠)尽可能的相似,比如脑电;第二、现在安眠药物,尤其是早期的安眠药物,它有宿醉效应,就是说药物虽然可能让你去睡了,但第二天早上起来你还是头昏脑涨,这个显然是不行,它整个药物的代谢周期比较长。后来出来一些新的安眠药物,它在整个代谢方面做了很大的改善,比如它整个的半衰期可能只有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很快地帮助你入睡,然后你能很快地清除掉药物,第二天不会有宿醉反应;第三,之前的一些安眠药物,可能造成的脑电并不像是一个慢波睡眠,就是让你睡得比较浅,睡得比较浅的时候其实会影响你睡眠的功能,因为无论是睡眠的恢复功能,还是睡眠跟记忆这样的一个功能调节,它主要都是在慢波睡眠下实现的。如果这个药物虽然看上去让你睡了一晚上,但睡眠质量并不高,那就不行。

其实药物开发的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如何让药物尽可能地模拟我们正常睡眠的状态,一方面可以让你睡一个安稳觉,另外一方面也不至于损伤睡眠过程中发挥的各种各样的作用,比如说记忆或者恢复等等,都不会让它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团队/作者:深究科学

审核:彭志平 中国睡眠研究会科普部主任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青科沙龙第152期 | 聚焦生物力学感知,谢自力博士、韩益明博士分享最新Cell论文

Deep Science预印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