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特征表现为:
阳性症状:幻觉、妄想、言语/行为紊乱
阴性症状:情感淡漠、意志减退、表达贫乏
认知功能障碍:工作记忆、处理速度、执行功能受损
尽管阳性症状是诊断必要条件,但不同患者的症状表现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特征包括高共病率(物质使用障碍、持续性抑郁症状)和双倍于常人的攻击行为发生率。多巴胺、谷氨酸、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等多神经递质系统参与相关神经环路功能障碍。
阳性症状治疗机制
多巴胺D2受体阻断剂:
作用原理:
阻断突触后D2受体(需65%-80%受体占有率)
第一代药物(FGAs)易引发锥体外系反应(EPS)
第二代药物(SGAs)通过5-HT2A拮抗作用降低EPS风险
多巴胺部分激动剂(阿立哌唑等)以80%-100%受体占有率发挥疗效
局限性:
无法纠正纹状体多巴胺过度释放的突触前异常
30%患者(难治性精神分裂症,TRS)对D2阻断无反应
表 抗精神病药物减少阳性症状的主要机制
图 多巴胺D2受体结合抗精神病药物如何在多巴胺突触中发挥作用。
红点-多巴胺;蓝色圆圈-含有多巴胺的突触前囊泡;黄色三角形-囊泡单胺转运体2型(VMAT2);绿色三角形-多巴胺D2受体。
毒蕈碱受体激动剂
Xanomeline(2024年FDA批准):
M1/M4受体激动,抑制中脑被盖背外侧区(LDT)胆碱能神经元
减少前额叶皮层谷氨酸对多巴胺神经元的激活
联用外周抗胆碱药trospium减轻胃肠副作用
临床试验显示对TRS无效,但可改善认知损害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TRS)与氯氮平
影像学特征:纹状体多巴胺合成正常(区别于典型阳性症状患者)
氯氮平独特优势:
唯一对TRS有效的药物(40%患者有效)
降低自杀行为和冲动性攻击
改善精神性烦渴
作用机制假说:降低尾状核谷氨酸信号(具体机制未明)
攻击行为管理
精神病性攻击:优化阳性症状治疗
冲动性攻击:
氯氮平可减少54%非精神病驱动的攻击事件
双盲试验显示优于奥氮平和氟哌啶醇
阴性症状治疗困境
鉴别诊断:需排除抑郁、焦虑、药物副作用等继发因素
药物疗效:
多数药物仅伴随阳性症状改善呈现"假性特异性"疗效
卡利拉嗪(Cariprazine)在26周试验中显示微弱优势(效应值0.31)
可能与D3受体高亲和力及抗抑郁机制相关
认知功能障碍(CIAS)突破
NMDA受体调节剂:
Iclepertin(抑制甘氨酸再摄取)
Luvadaxistat(抑制D-丝氨酸代谢)因II期试验失败中止
毒蕈碱机制:
25%患者存在M1受体缺陷亚型(MRDS)
Xanomeline对基线认知损害>1SD者显著改善认知
可能通过增强前额叶GABA能中间神经元活动实现
时间节点
重要事件
1950年
氯丙嗪作为首个D2拮抗剂问世
1989年9月26日
氯氮平获FDA批准用于TRS
2000年
Arvid Carlsson因揭示多巴胺机制获诺贝尔奖
2024年9月26日
Xanomeline-trospium成为首个非D2机制抗精神病药
2025年(预计)
Xanomeline联合D2拮抗剂的辅助治疗III期数据公布(NCT05145413)
临床实践启示
药物选择原则:
非TRS患者:D2拮抗剂仍是基础
TRS/攻击行为:强制启动氯氮平治疗(标准治疗要求)
显著认知损害:优先考虑Xanomeline-trospium
注意事项:
避免联用中枢性抗胆碱药(苯海索等)
监测氯氮平血液学参数(粒细胞缺乏风险)
Xanomeline需注意外周胆碱能副作用(腹泻、唾液分泌)
未来方向:
开发选择性M4受体正向变构调节剂
探索氯氮平作用机制的分子模拟
针对MRDS亚型的精准治疗
参考文献
Meyer JM. How antipsychotics work in schizophrenia: a primer on mechanisms.CNS Spectrums. 2025;30(1):e6. doi:10.1017/S1092852924002244
大话精神编译,转载请联系编辑部。
投稿请联系:dahuajingshe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