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文学评论》1983年第5期,旨在知识分享,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小编删除。
由于陈寿在编撰《三国志·陈王传》的候少写了一笔,于是曹植为曹操第几子就成了一个问题。对此,前代一些研究者如丁晏、朱绪曾等还没有给予注意,倒是近人对它颇感兴趣了,并且试图作出解答。答案是不同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第二子说。文学古藉出版社《曹集铨评》出版说明中说:“曹植,字子建,是曹操第二个儿子。”
第三子说。王瑶《魏晋五言诗》一 文说:“曹植,字子建,是曹操的第三子。”
第四子说。郭沫若《历史人物·论曹植》一文说:“曹植……曹操之第四子。”
“次子”说。中国科学院文研所文学史 游国恩等主编文学史皆有此说。
在这四说中,“次子”说实际上是一种游移不确定的说法,考虑到曹操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它的含糊性就更加突出。而在三种确定的说法中,则以第三子说最为流行,笔者见到的不少有关文字皆持此说,而且近年新版的《辞海》《辞源》这两部大型工具书,在“曹植”条目下也都说:“曹操第三子。”
究竟以何说为是呢?这是需要考订一番的。
先看第二子说。此说显然是错误的、曹操第一个儿子曹昂(刘夫人所生),《魏志·武帝纪》《后妃传》及《魏略》等皆明载其事,不容置疑。曹昂的年龄是可以大致推算出的。据《魏志·武文世王公传》,他曾“弱冠举孝廉”,古人二十行冠礼,可知他至少曾活到二十岁左右。曹昂于建安二年(197)征张绣时战死,就算其时是二十岁吧(不会更小了), 那末他就是生于光和六年(178)的,他比曹植(生于初平三年,192)大十四岁。曹昂之外,曹植尚有同母(卞氏)兄曹丕,这也是不必论证的,所以曹植不可能是第二子,至少是第三子。
再讨论第三子说。持此说者,是承认曹昂为曹操长子的,这从新版《辞海》《辞源》 的“曹丕”条下皆称丕为“曹操次子”可知。所 以此说就是认为曹操儿子的顺序为:一、曹昂;二、曹丕;三、曹植。
此说似乎是有根据的。第一,曹昂死后,曹丕就成了长子,这也是他后来在夺嫡斗争中取胜的重要凭借。所以在昂、丕之间是没有其他兄弟的。第二,后来同曹丕争夺太子地位的,主要就是曹植。既然如此,他不就是曹丕以下的最大的弟弟吗?
不过细考起来,这后一条根据是不足征的。据《魏志》本传,曹植之所以能同曹丕争为太子,主要是他在曹操那里“特见宠爱”,才“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曹操宠爱他的主要出发点,是欣赏他的才情。所以这件事只能说是曹操“唯才是举”用人方针,用到了选择继承人问题上,它同曹植在序齿上的长幼先 后是不相干的。关于此点,我们还可以举曹冲之事作为侧面例证。据《武文世王公传》,曹冲“少聪察岐嶷”,又“仁爱识达”,亦曾受 到曹操的宠爱,曹操“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不幸他早死,“传后”没有实行。此事曹丕也非常清楚,他说“家兄孝廉(指曹昂),自其分也。若使仓舒(冲字)在,我亦无天下”(见《魏略》)。而曹冲卒于建安十三年,时十三岁,也就是说他比曹植还小四岁,可见曹操在“欲传后”于曹冲时,也根本没有考虑他的长幼序齿问题。
以上分析,说明了曹植不一定是第三子。但是,要肯定地说他不是第三子.还必须具体举出除昂、丕以外,他另有兄长。这兄长是有的,其人即曹彰。证据有如下三点。
(1)陈寿在《武文世王公传》中,开有曹操全部儿子的名单:
武皇帝二十五男:卞皇后生文皇帝、任城威王彰、陈思王植、萧怀王熊,刘夫人生丰愍王昂、相殇王铄,环夫人生邓哀王冲、彭城王据、燕王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林、中山恭王衮,秦夫人生济阳怀王孩、陈留恭王峻,尹夫人生范阳闵王矩,王昭仪生赵王幹,孙姬生临邑殇公子上、楚王彪、刚殇公子勤,李姬生穀城殇公子乘、郿戴公子整、灵殇公子京,周姬生樊安公均,刘姬生广宗殇公子棘,宋姬生东平灵王徽,赵姬生乐陵王茂 。
这张名单,陈寿并未说明是按什么规则排列的;但我们可以看出来,其中存在着两条规则。一、大的顺序是按诸子生母的地位高下排列的,最先卞后,接着夫人,然后昭仪,然后姬。二、在同母兄弟场合,又是按长幼序齿排列的。关于这条规则,可以举刘夫人、环夫人所生诸子情形来说明。刘夫人二子,曹昂为兄在前,曹铄为弟在后,颇明瞭。环夫人三子,曹冲早卒,长于曹据,在前;而曹宇,据载“明帝少与宇同止”,可见他与侄儿曹叡年龄相若,年最少而居于后。这条规则既可成立,所以卞氏所生四子:丕、彰、植、熊,也应当是按长幼排列的,所以曹彰长于曹植。
此外,在《魏志》中,除文帝曹丕有纪外,卞氏所生其余三子皆有传,即《任城陈萧王传》。而在此传中,三人序次正作曹彰、曹植、曹熊,与《武文世王公传》的顺序全同。可知陈寿的上述名单,不是任意排列 的。它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因此两处叙述毫无舛乱。
(2)曹操在建安二十二年有《立太令》,令曰:“告子文:汝等悉为侯,而子桓独不封,而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 矣”(新版《曹操集》引自《御览》二百四十一)。 这篇令文是曹操为确定曹丕与其他诸子的关 系而发的,所以“汝等”应指曹丕外的全部诸子,而这里的领衔者为“子文”(彰字),可知 曹彰在诸子中最长。
(3)曹植有《任城王课》,为黄初四年吊曹彰而作。课有序云:“昔二虢佐文,旦奭翼武。于休我王,魏之元辅。将崇懿迹,等号齐鲁……”,曹植称曹彰为“元辅”。表明 彰在黄初诸王中最长,位在己右。
把以上三条证据合起来看,我以为曹彰长于曹植,是没有问题的。由此可见,曹植也不可能是曹操的第三子。
那末第四子说竟是正确的了?也难说。这要看曹操诸子中,除昂、丕、彰外,是否还有长于曹植的。当然,我们可以根据现有材料作出大体上的推论:由于曹昂死后就是曹丕最长,而曹植与曹丕年龄只差五岁;又由于曹植生母卞氏在曹操诸妻妾中年纪较大(只比曹操小五岁),从操又较早,而曹植的 其余兄弟,除曹熊外又都是异母所生;因此可以断定他们大部分都比曹植年少。然而,我们也不能说其中绝对没有长于曹植的。例如有一个曹铄,就很难说他一定比曹植小。铄生母刘夫人,就是曹昂母。她是曹操的始结发妻,比卞氏更早嫁曹操。前面说过,她的大儿子曹昂至少比曹植长十四岁,比曹丕还长九岁,那末她的小儿子曹铄,就完全可能比曹植大。当然,曹铄是“早薨”了的,所以谥曰“相殇王”。但据《武文世王公传》,他是有儿子的,名潜,可知他的“早薨”。也并非刚出世不久的事,他至少是活到刚够做父亲的年龄——十七、八岁的。从谥号上看,古以八至十九岁死为“殇”,其中十六至十九 岁间为“长殇”,曹铄大约是属于“长殇”一类 吧。既然曹铄曾活到十七、八岁,就没有理由无视他的存在;而如果他真的比曹植年 长,就不能不把他也算作曹植的一位兄长。
这样说来,曹植也可能连第四子都不是,而是第五子了。情况基本就是如此。我们只好这样来作结论:曹植既不是曹操第二子,也不是第三子。他可能是第四子,也可能是第五子。第六子以下的可能性很小。
由此可见,据现有材料,实在无法确指曹植为曹操第几子。看来,“次子”说尽管有着含糊不明确的毛病,倒也还不失为一种比较稳妥的说法,但也必须排除“次子”一语中 所含有的第二子、第三子的意思。倘若一定要找出一种既符合史实又不含糊的说法,那末我以为不如就说“曹植为卞氏所生第三子”为好。日本的一位中国文学研究者伊藤正文就是这样说的,尽管他没有作具体的论证(伊藤之说见于其所著《曹植》一书,岩波书店一九五八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