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统治的末年是中国最为悲观的一段时期,因为保留了闭关锁国的落后,导致那时的清王朝沉迷于天朝上国的美梦,看不到世界的发展与进步,也难以产生合作与交流,各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国家而不自知。
伴随着英国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南京条约的签订只是悲剧的开始,除了巨额的赔款之外,更是割让了以香港岛为主的诸多领土。
有了英国的先例,世界各国的其他列强纷纷起而效仿,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为自己谋取利益,一时间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对中国的宰割。
除了英国之外,沙俄也曾与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瑷珲条约以及各种补充条款,直接或间接掠夺了我国北方大约150万k㎡的领土。
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同样都是非法侵占中国的领土,为什么英国在后来归还了香港,而俄国却没有归还海参崴?两者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不同?
清末的地缘政治经济竞争中的海参崴
海参崴原本是濒临太平洋的一处海湾,从地理位置上看,海参崴位于日本海西侧,这个叫法也是在被沙俄侵占之前的旧称,海参崴原本归于中国所有,只是在后来1858年签订的中俄瑷珲条约里,规定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地区大约40多万平方公里,为中俄所共同管理。
但这只是出现在条约之中冠冕堂皇的说法,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土让另外一个国家参与管理都是莫大的屈辱,俄国这样的行为看似是共管,但本质上和英国列强没有什么区别,同样是想在中华大地上为自己谋取利益。
沙俄一方也正是因为有了海参崴这一片共管区域,才打通了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
沙俄从这里所获得的利益是巨大的,不仅可以掠夺本地的原材料和资源,还能够为海外贸易节省一笔不菲的费用,所以一直被沙俄长期占据。
尽管如此,沙俄方面依然不知满足,伴随着中国危机的加深,两国共管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沙俄的需要,两年之后,又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直接将两国共管改为了将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割让给俄国,海参崴从此离开祖国的怀抱,成为俄国的弗拉迪沃斯托克。
沙俄对太平洋出海口的成功夺取,直接改变了东北亚地区的区域所属,甚至是影响到了该地区的国际经济乃至地缘政治格局,由此可见海参崴地理区位的重要性,这也成为了沙俄长期占据而不愿归还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海参崴具有成为天然良港的重要条件,它临岸地区吃水较深,这就意味着可以允许大型船只靠岸停放而不会搁浅,拥有触礁的风险,超大的容量能够让沿岸物资快进快出,可以从沿海直接到达船体,就省去了过多的货物保管仓库建设费用。
第二就是海参崴的天然洋流条件,虽然比不上摩尔曼斯克海港那样终年不冻,但气候条件也基本温和,虽然在一年之中有120天左右的结冰期,但大多数时间可以破冰后继续使用,实际时间只缩短到了70天。
俄国当初之所以将这里完全占领,从某种方面来说,其实也看中了这一点,根据温和的气候条件,俄国可以完全在这里建立两种截然不同的港口,以中心码头为划分,向西为商业港口,向东则为军事港口,前者可以直接停靠60艘5000t以上的大船。
这一点就和英国最初占据香港岛的行为有所不同,从最初的香港岛到后来的九龙新界补充,英国作为清政府统治时期最先入侵中国的列强,更多所考虑的其实是商业利益,无论是最初的鸦片倾销还是后来的原材料掠夺,都是如此。
从当时南京条约的规定来看,英国除了要求开放五口通商之外,还主张割让香港岛作为英国在远东的贸易据点。
这一条款的规定和沙俄针对海参崴的原因类似,英国也是看中了香港岛的地理位置优越性,可以将香港作为对华贸易以及对抗其他列强的基地。
而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国想通过占领香港岛,来垄断对华鸦片销售的渠道,从而实现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后续的补充条款也是如此,完全拥有香港地区可以让英国在短时间内实现最大的利益榨取,其中所包含的军事性质较小。
二者可以简单理解为,英国在香港地区所进行的大多都是商业行为,目的就是利用香港谋取更多的在华利益,而俄国则不同,海参崴对于俄国来说创造的商业价值并不算太高,只是一个便捷的港口,但这里却部署了几乎永久性的军事防备力量。
并且沙俄已经在1889年将海参崴确定为重要军事要塞,成为俄国通往太平洋的重要港口城市,对于俄国今后的战略都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甚至可以说能够影响到国内的军事部署,所以根本不可能将海参崴当成一个单纯的商业用地来归还。
贯穿亚欧大陆的重要性
由于海参崴成为了俄国重大的贸易契机,所以俄方最终决定在这里建设一条纵贯亚欧大陆的铁路,也就是后来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铁路的最东端就是海参崴,经过寒冷的西伯利亚之后到达俄国所占领的欧洲疆域。
也正是因为有了海参崴的存在,俄国庞大的领土被贯穿,此次铁路的修建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轰动,欧洲与东亚之间交通方向的变化对俄国非常有利,海参崴因此成为了俄国最东端的入口。
而且就算不讨论海参崴这里的原住民,最早有组织进入这里的外国人也是中国人,早从1887年居住在这里的人口看,中国人就占到了将近40%,此后的比例明显在上升,有时甚至一度超过俄国人,但当时的他们只是被当作劳工对待。
也就是说,俄国其实是在中国人的帮助之下修建了一条纵贯西伯利亚的铁路大动脉,而且是以海参崴为出发点的,无论从战略的角度出发,还是从资源的方面来考虑,俄国都没有归还海参崴的理由。
因为当时进入这里的中国人已经被称为外国人,没有护照的他们根本无法久居,在俄国眼中本就不存在归属性的领土,也就不存在归还的可能。
而英国在后来之所以选择归还香港,也是在权衡成本与利益之后的结果,因为它和香港之间并不像俄国和海参崴那样接壤,香港远离英国本土,维护和运作的成本十分高昂,根本不可能实现时时刻刻控制,与英国本身的关联也就只有商业这一点。
尤其是中国在经历改革开放之后国力增强,当时的英国已经意识到,如果继续不顾一切远距离控制香港,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争端,甚至是军事冲突,况且当时的香港在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逐渐依赖中国内地,所以回归是必然的趋势。
而且邓小平在和撒切尔夫人的谈判之中,已经明确表示香港的主权问题不容讨论,态度之坚决,没有退让的余地,甚至暗示了武力夺取的可能,此时的英国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日不落帝国,所以只能选择按期归还香港。
海参崴则不同,德国在这里设置港口并且修建铁路之后,双方之间的联系已经密切而不可分割,作为俄方远东战略的核心,根本不可能归还,而且目前中俄之间的合作已经对海参崴地区进行了利用,并且是在满足双方共同利益下的合作,这也能削弱归还的紧迫性。
因为双方具有共同利益,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淡化曾经的领土争端,而且中国已经对香港采取了一国两制的策略,保持其原有的制度继续进行发展,这一套显然在海参崴这里不适用,所以更加削弱了回归的可能。
其他明显的因素
其次就是针对这两个地方在签订条约时,对于海参崴地区的描述,是乌苏里江以东部分区域共治之后的完全割让,而且根据南京条约的规定来看,虽然说的是割让,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租借期。
从南京条约的补充条款来看,1860年对于九龙半岛的割让,后续关于新界的补充条款是租借给清政府,具体租期为99年,而这种租借是具有国际效益的,英国必须按照规定按时归还,并且当时中英双方已经磋商完成,到1997年所归还的是整个香港。
而且英国在侵占香港之后,并没有像俄国那样对原本留在这里的中国人进行驱离,而是在保证当地人民正常生活的情况下进行管理,所以从本质上讲归还的可能性更大。
所以从总体上来看,香港的规划拥有明确的国际法依据,中国崛起带来的压力以及英国本身的限制性,而海参崴地区则涉及包括地缘因素在内的复杂问题,或许需要靠未来中国与俄国之间的关系转变来继续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左千户.内贸货物境外转运海参崴有何魅力?[J].中国航务周刊,2023,(22):28-30.
[2]中俄远东合作空间,远不止于海参崴[N].环球时报,2023-05-16(014)
.DOI:10.28378/n.cnki.nhqsb.2023.005195.
[3]曹雯.清末地缘政治和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海参崴[J].清史研究,2024,(03):13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