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权臣的身影屡见不鲜。他们把控朝政,权势滔天,将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些权臣的命运各不相同,有人成功逆袭登上皇位,如王莽、司马炎、刘裕;有人则以惨败收场,身首异处,像霍光、梁冀、董卓等。然而,若从故事的复杂性与戏剧性考量,爱新觉罗・多尔衮绝对是权臣中极为另类的存在。
多尔衮生前已然位极人臣,坐到了 “皇父摄政王” 的高位,这一称呼不知让顺治皇帝作何感想。死后,他更是被追认为皇帝,庙号 “清成宗”,作为权臣,这份尊荣已达极致。但仅仅数月之后,形势急转直下,这位 “成宗” 便被定为篡逆,遭遇 “鞭尸刨坟” 的悲惨下场,从天堂瞬间坠入地狱。可谁能料到,100 多年后的乾隆帝,又亲自为他平反,恢复其名誉。如此待遇的巨大落差,从 “盖棺” 到 “定论” 历经一个多世纪,在权臣的历史中独一无二。
顺治的 “秋后算账”和乾隆的 “翻案平反”
顺治皇帝在野史中常以儿女情长与吃斋念佛的形象示人,然而在军国大事上,他却显得缺乏帝王气度。郑成功兵临南京城下(并非北京)时,他便慌了神,甚至打算迁都关外。面对称 “皇父摄政王” 的叔叔多尔衮,顺治也只能无奈忍受,毫无作为。
值得一提的是,顺治其实本身是个 “性瘾” 患者。有史料记载,顺治后宫佳丽众多,且他频繁临幸妃嫔。在董鄂妃去世后,他的这种行为似乎更加放纵。这种对女色的过度沉迷,从侧面反映出顺治内心可能存在的空虚与焦虑。或许正是因为在政治上长期受多尔衮压制,使得他在情感与欲望上寻求一种宣泄的出口。这种性格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多尔衮的态度。在多尔衮去世后,顺治长期积压的愤懑与不满找到了释放的机会,不仅 “削爵、撤庙享、罢宗室、籍财产入宫”,还 “扒坟掘墓、挫骨扬灰”,无所不用其极。至此,多尔衮成为清朝的头号罪人和叛贼,似乎永世不得翻身。
128 年后,顺治的重孙子乾隆帝却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 亲自为多尔衮翻案。乾隆正式颁布诏书,高度评价多尔衮对清朝的功绩,彻底为其平反。不仅 “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配享太庙”,还 “依亲王园寝制,修其茔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袭罔替”,这无疑是对顺治做法的一种否定。
乾隆帝为何要如此 “高调” 地为多尔衮翻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多尔衮对清朝入主中原居功至伟
清太宗皇太极离世后的清朝政坛,是 30 岁的孝庄太后与 6 岁的顺治皇帝这对 “孤儿寡母”,外加一帮只会打打杀杀的宗室勋贵。好在有多尔衮,他不仅能征善战,还极具政治谋略。在他的统领下,满清从地方政权成功入主中原,成为大一统王朝,尽管南明的内耗也起到了一定 “助力”。乾隆称赞多尔衮 “创制规模,皆所经画”,肯定其政治才干;“追歼流寇,抚定疆陲”,认可其军事能力;更直言 “寻奉世祖(顺治庙号清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意在告诫顺治,不要 “忘恩负义”,没有多尔衮,就没有顺治的天下。
天命十一年(1626 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承汗位。此时年仅 15 岁的多尔衮,就随皇太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在战场上,多尔衮初露锋芒,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军事天赋。天聪二年(1628 年),多尔衮在这次征讨中,随大贝勒代善等统兵攻打蒙古多罗特部,斩杀该部台吉古鲁,俘虏大量人畜。此次战役,多尔衮因战功被赐号 “墨尔根戴青”,意为 “聪明的统帅”,这一称号不仅是对他军事才能的认可,更为他日后在军中树立威望奠定了基础。
此后,多尔衮积极参与对蒙古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天聪九年(1635 年),他亲自担任主帅,奉命率精骑一万,深入漠北。这一次,他成功招抚了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了元朝传国玉玺。这一重大成果,不仅极大地削弱了蒙古势力对后金的威胁,更从政治层面为皇太极称帝提供了有力的合法性支持,因为传国玉玺被视为 “天命所归” 的象征。此役之后,蒙古诸部基本归附后金,解除了后金的后顾之忧,也为清朝日后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对朝鲜的军事行动中,多尔衮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崇德元年(1636 年),皇太极称帝后,派多尔衮等人率军进攻朝鲜。清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包围了朝鲜国王李倧所在的南汉山城。在这场战役中,多尔衮指挥得当,展现出卓越的围城攻坚能力。最终,李倧出城投降,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此次胜利,巩固了清朝在东北亚地区的地位,确保了后方的稳定,使清朝在战略上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
崇德八年(1643 年),皇太极猝然离世,年幼的顺治即位,多尔衮成为摄政王,掌握了清朝的实际军政大权。此时,明朝内部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中原大地陷入混乱。多尔衮敏锐地察觉到这是入主中原的绝佳时机,于是果断决策,亲率清军入关。
在山海关之战中,多尔衮巧妙地利用了李自成农民军与吴三桂明军之间的矛盾。当双方激战正酣之时,多尔衮指挥清军突然出击,大败李自成军。此役成为了历史的转折点,清军顺利进入北京,开启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此后,多尔衮继续指挥清军追击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残余势力,以及南明政权的抵抗力量。他派遣阿济格、多铎等将领分兵多路,展开大规模的军事征讨。在一系列战役中,多尔衮运筹帷幄,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逐步消灭了各地的反清势力,为清朝在中原地区建立稳固统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顺治元年(1644 年)十月,顺治帝迁都北京后,多尔衮并没有停下征战的步伐。为了彻底消除南明政权的威胁,他派遣多铎率领大军南下,进攻南明弘光政权。清军一路南下,势不可挡,很快便攻破扬州,史可法壮烈殉国。随后,清军顺利攻占南京,弘光帝被俘,南明弘光政权覆灭。与此同时,阿济格则率领另一路清军追击李自成的大顺军。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遭遇清军伏击,不幸牺牲,大顺政权宣告灭亡。
在西南地区,多尔衮又派豪格领军征讨张献忠的大西政权。豪格在四川西充之战中,利用张献忠轻敌的弱点,成功设伏,斩杀张献忠,大西军群龙无首,迅速溃败。至此,清朝在中原、江南以及西南部分地区的统治基本确立。
多尔衮并无实质谋反篡逆行为
多尔衮身为皇族,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十四子,野史甚至称清太祖有意传位给他。以他的血统和实力,若想上位并非难事,且清初对伦理纲常要求并不严苛,又有前朝朱棣 “叔叔夺侄子皇位” 的先例。但实际上,多尔衮直至去世,都没有任何 “篡逆夺位” 的举动,顶多有些 “独断专行”。关于他不篡位的原因,野史称是因与孝庄太后 “有私情” 而不忍心夺其儿子帝位;从大义角度看,是他担心谋夺皇位引发清朝内乱而甘愿放弃;也可能是他英年早逝(仅活了 38 岁),还没来得及行动。乾隆在诏书中用 “用朕念王果萌异志,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乃不于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始以敛服僭用龙衮,证为觊觎,有是理乎?” 这样的双重反问句为多尔衮 “鸣不平”,再次体现对顺治的不满。
乾隆出于政治需要缓和宗室关系政局稳定是翻案的客观保障
清朝中前期,皇族内部为争皇位斗争不断。康熙后期的 “九龙夺嫡” 将皇室 “内卷化” 推向高峰。雍正上台后,对失败的兄弟毫不留情,连亲弟弟老十四胤禵也不放过,“手足相残” 至极。
乾隆上台后同样不太平,康熙嫡皇孙弘皙试图上位,还得到不少宗室勋贵支持(随着清朝汉化加深,部分人认为弘皙血统比乾隆 “纯正”),后被乾隆镇压,史称 “弘皙逆案”。在这种形势下,皇帝与宗室关系紧张,不少宗室整日担惊受怕,生怕被皇帝治罪。和亲王弘昼甚至多次做出给自己办葬礼的荒唐事来 “自污”,以求自保。
乾隆为缓和与宗室的关系矛盾,采取怀柔手段。给多尔衮翻案是其中关键一步,多尔衮极具代表性,顺治朝被扣上谋反帽子,下场凄惨,如今乾隆为其翻案,给予高度评价和恢复名爵,传递出积极信号:多尔衮都能翻案,其他宗室无需太过担忧。此外,乾隆还为顺治、雍正朝许多被定罪的宗室翻案,既赢得宗室的拥护,又为自己博得孝悌仁爱的美名,同时也对比出顺治和雍正的 “薄情寡恩”。其实乾隆此举并非首创,汉高祖刘邦就曾用过类似手段。天下初定,功臣评功授官未落实,文臣武将心怀不满,刘邦便封了自己最痛恨且多次羞辱他的雍齿为侯,众人见状,皆感宽慰。乾隆的做法,不过是效仿刘邦罢了。
乾隆为多尔衮平反时是乾隆四十三年(公元 1778 年),此时内部威胁最大的弘皙早已失败身亡多年,弘昼也已病故(虽有野史和影视剧称是乾隆 “赐死”),无人能挑战乾隆皇位;外部方面,威胁清朝 70 年之久的准噶尔叛乱已被彻底平定。乾隆统治稳固,才有精力和条件去处理前朝旧案,为多尔衮翻案。若处于内忧外患、反对声四起的局面,乾隆怎会冒着 “有违祖制” 的风险,去管这些前朝 “旧账” 呢。
乾隆为了清朝的正统地位做了大量的努力,例如推行文字狱。通过对思想文化的严格管控,剔除那些可能威胁清朝统治正统性的言论和作品,试图在文化层面塑造清朝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而在此之前的几代君王,心里一直有重新退回关外的计划,他们没有正统的自信,对于塑造正统形象也不是很在意。
多尔衮的特殊经历,是清朝统治逐渐稳固、统治者心态转变的一个缩影。早期,清朝统治者对于能否长久占据中原心存疑虑,因而在面对复杂政治局势时,顺治对多尔衮的处理较为极端,以彰显皇权不容挑战。但到了乾隆时期,清朝统治已历经百年,乾隆有足够的底气和需求来重新审视多尔衮的历史地位。为多尔衮翻案,一方面是对清朝开国历史的一种修正与肯定,强调清朝入主中原并非偶然,而是诸多先辈努力的结果,巩固清朝统治的历史根基;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举动,乾隆向天下昭示清朝已完全融入中原正统王朝序列,与之前对正统缺乏自信的先辈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化清朝统治的正统性。
多尔衮的军旅生涯贯穿了清朝崛起与扩张的关键时期。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敏锐的战略眼光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为清朝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并巩固统治版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军事成就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对清朝此后近三百年的统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其政治生涯的跌宕起伏,又为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增添了诸多戏剧性色彩,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传奇性的人物。
多尔衮从尊荣到落魄,再到被乾隆翻案恢复名誉,这一系列波折不仅反映出清朝皇室内部权力斗争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不同皇帝基于政治考量所做出的决策差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多尔衮的故事成为了清朝历史中一段极具戏剧性与研究价值的篇章,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宫廷风云背后的诸多隐秘,以及清朝在追求正统地位过程中的种种努力与转变。而顺治因 “性瘾” 所展现出的性格特点,也在这场历史风云中,成为影响其对多尔衮态度的一个独特注脚,为这段历史增添了别样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