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有大名鼎鼎的八大功封铁帽子王,其中年纪最小的,是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顺治元年清军入关的时候他只有16岁,顺治二年第一次以平南大将军身份上战场的时候17岁,直到顺治九年因病去世,也只有24岁。

他也是八大铁帽子王当中辈分最低的。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曾孙,而其余7人,有4个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和侄子,3个是努尔哈赤的孙子。

那么年纪轻轻的勒克德浑,是怎么超越清朝那么多能征善战的宗室诸王,成为铁帽子王的呢?

清朝的盛京贤王祠供奉的是他父亲的牌位而不是他的,说明他父亲的功劳不在他之下,那么为什么他父亲不是铁帽子王而他是呢?

他还一度被开除宗籍跌入谷底,他又是怎么重新崛起,一举成为清朝的铁帽子王的呢?



01、勒克德浑的父亲萨哈廉

勒克德浑的爷爷是有清朝第一亲王之称的代善,父亲则是代善的第三子萨哈廉。

作为清初的宗室,能征善战自然是少不了的。

他22岁就在战场上立了功,曾在锦州城下以少胜多击败2万明军,身受重伤还越战越勇。

努尔哈赤去世之后,皇太极能够继承汗王之位,离不开萨哈廉的支持。

当时皇太极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努尔哈赤的次子、萨哈廉的父亲代善。萨哈廉却和异母大哥岳讬一起去和代善摊牌说,他们兄弟都支持皇太极继位。

代善见连亲生儿子都不支持自己,便也绝了争权之心,提议由皇太极继位。

萨哈廉更难得的,是他是后金与清初难得的文化人。他从小聪颖,精通汉文学,是清朝开国诸王当中汉化程度最深的,给过皇太极出了许多朝政上的重要主意,帮助皇太极集权。

皇太极视他为左膀右臂,说他“子弟中,整理治道,启我所不及,助我所不能”。



然而,皇太极一边依赖萨哈廉,又一边忌惮萨哈廉。

因为萨哈廉是代善的儿子。

代善作为后金四大贝勒当中的大贝勒,在努尔哈赤诸子当中资历最深、声望最高。同母哥哥褚英被努尔哈赤废杀之后,代善便成为爱新觉罗实际上的长房,地位超然。

而且代善还有一批出色的儿子,不仅三子萨哈廉是皇太极的左膀右臂,长子岳讬更是八旗当中的镶红旗旗主,战功赫赫。

代善一脉越强势,皇太极这张龙椅就坐得越不安心。

代善德高望重,皇太极不好直接打压他,便只好打压他的好儿子岳讬和萨哈廉。

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并改国号为清,并修改了清朝的宗室制度,以亲王为最高宗室爵位,郡王其次。

他首封了6个亲王,全都是八旗旗主,且战功赫赫。这也是清朝含金量最高的一批亲王。

其中萨哈廉的父亲代善是礼亲王,萨哈廉的大哥岳讬是成亲王。而萨哈廉,一无所有。



正常来说,以萨哈廉对皇太极的贡献,就算因为不是八旗旗主够不上亲王之位,封个郡王或贝勒也是绰绰有余。

但是代善父子已经出了两个亲王,皇太极实在不愿看到他们家再多一个有高等爵位的萨哈廉,显赫过头。

所以他选择了委屈萨哈廉。

然而萨哈廉此时已经卧病在床,没过多久病情急剧恶化并去世,年仅33岁。

皇太极追悔莫及,大哭三天,追封他为“颖亲王”。

可以说,后来的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的这顶铁帽子,有一半都要算到萨哈廉头上。

萨哈廉英年早逝,留下三个年少的儿子,其中长子阿达礼13岁,次子勒克德浑8岁,三子杜兰4岁。

其中阿达礼降等继承了萨哈廉留下的亲王之位,成为郡王。为了他们家能够继续在八旗当中占有一席之地,他虚岁15岁就跟着叔伯们上战场打拼。

然而阿达礼想不到,没过多久,他会给相依为命的弟弟勒克德浑带来一场新的灾难。



02、勒克德浑的哥哥阿达礼

皇太极对萨哈廉的追悔是一时的,对代善一脉的打压是持久的。

继萨哈廉去世之后,他的异母大哥、镶红旗旗主岳讬也在皇太极的持续打压下丢了成亲王的爵位,沉沦整整3年,好不容易被再次启用又因天花而死。

正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也因为年纪渐长,逐渐退隐不问世事。

一时之间,两红旗在前台挑大梁的,当属岳讬的同母弟弟硕讬和萨哈廉的长子阿达礼了。

硕讬和阿达礼都上阵打仗,但是皇太极对他们的原则基本上是有功难赏有过重罚,既要用他们,又不愿意看到他们真的出头。

转眼到了崇德八年,皇太极突然去世,临终前没有指定继承人。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弟弟多尔衮就皇位展开激烈争夺,最后两人各妥协一步,由皇太极年仅6岁的第9子福临继位为帝,也就是顺治皇帝。

看到这个结果,硕讬和阿达礼的心思开始活络起来。



硕讬和阿达礼心想,当年的岳讬和萨哈廉正是因为拥立皇太极继位,有了从龙之功,在皇太极称帝之前一直风光无限。

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拥立多尔衮登基,岂不是可以一举翻身,前途也有了着落?

于是他们效仿当年的岳讬和萨哈廉,又是去向多尔衮表忠心说愿意支持他,又是去找代善说希望改立多尔衮,又是想办法去游说诸王支持多尔衮。

然而此时顺治继位之事已经尘埃落定,诸王都不想再起争端,连多尔衮同母弟多铎都不愿意见他们。

多尔衮已经获得摄政大权,知道这是目前形势下自己能得到的极限了。

代善更是勃然大怒。他作为宗室已经登峰造极,没有什么想法了,只求此次皇位之争能够平常度过。

于是代善和多尔衮联手揭发了硕讬和阿达礼的所作所为,并将他们处死。

这一年的勒克德浑只有15岁,就这么失去了相依为命的哥哥。



03、勒克德浑的崛起之路

硕讬和阿达礼被双双处死之后,多尔衮和代善分割了他们的财产。

15岁的勒克德浑,和11岁的幼弟杜兰,也被连累开除宗籍。他们的爷爷代善为表决心,和他们划清界限,不愿意再搭理他们。

这时是和多尔衮争夺皇位的豪格站了出来。

哪怕勒克德浑的哥哥是因为支持多尔衮而被杀,豪格依然不忍心看到勒克德浑和杜兰这两个年少的侄儿无依无靠。

于是豪格把勒克德浑兄弟俩接回去抚养,勒克德浑这才有了安身之所。

第二年,也就是顺治元年,时过境迁,加上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声望达到了顶峰。

多尔衮没有忘记硕讬和阿达礼是因为拥立自己而死。他下令,恢复勒克德浑兄弟的宗室身份,并封勒克德浑为贝勒。

当时清朝的爵位十分金贵,勒克德浑无功而封贝勒,这也算是多尔衮对阿达礼的报答。



从那之后,多尔衮开始精心培养勒克德浑。

顺治二年,多尔衮同母弟多铎在灭了南明弘光朝廷、俘虏弘光皇帝等一批明朝宗室之后,大胜还朝。

此时的南明仍有反抗,但战斗力普遍不强。多尔衮便任命只有17岁的勒克德浑为平南大将军,接替多铎镇守江南。

考虑到勒克德浑年少,也没有战场经验,多尔衮又精心安排了清朝的百战名将叶臣来辅佐他。

勒克德浑一到战场上,就展现出了作为努尔哈赤后人惊人的打仗天分。

此时明朝的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围绕钱塘江以南建立了一条防线,而南明的南明的大学士马士英与总兵方国安则率军渡江,想要夺回杭州。

勒克德浑当即率军把他们击败,并在江浙一带连连告捷。

这时南明的隆武皇帝招降了李自成的余部李过、高一功等人,进入湖广,夺取了对清朝而言很重要的荆州。

勒克德浑又紧急进入湖广支援。



勒克德浑一路急行军,在对方尚未觉察的时候就直逼荆州,打了对手一个措不及防,迅速解了荆州之围。

顺治五年,20岁的勒克德浑班师回朝,晋升为顺承郡王。

同年,勒克德浑再随郑亲王济尔哈朗返回湖广,一路打到广西,于顺治七年大胜还朝。

也就是在顺治七年底,提拔重用勒克德浑的多尔衮坠马去世,并很快被顺治皇帝清算。

勒克德浑因为常年在外打仗,没有受到牵连。但是顺治皇帝似乎还是有点介意勒克德浑是多尔衮一手发掘并提拔的,此后并没有重用他。

顺治九年,勒克德浑因病去世,年仅24岁。他那不到1岁的儿子勒尔锦继承爵位,并没降等袭爵,依然是顺承郡王。

此后顺承郡王这一脉经历相当坎坷,好几代顺承郡王都因为战场失利或者犯事被削爵。

按照清初对宗室的苛刻,正常情况下顺承郡王的爵位早就没了。

但是清朝历代皇帝念在勒克德浑战功赫赫又英年早逝,对他们这一脉格外照顾,在有人被削爵之后总是在勒克德浑的子孙里另找人来继承顺承郡王爵位。

以至于顺承郡王的更替非常快,第8代顺承郡王居然还是勒克德浑的孙子。

就这样,顺承郡王爵位磕磕碰碰地传承到了乾隆年间,乾隆选定铁帽子王的时候。



04、顺承郡王为什么成为铁帽子王

在乾隆之前,清朝的宗室爵位传承一直不太规范。

有的王爷一直是世袭罔替,甚至格外受皇家照顾,如比较有名的几个开国王爷礼亲王、郑亲王等。

有的老早就降等袭爵了,甚至可能连降几级,例如康熙的弟弟常宁是以恭亲王的爵位去世的,可是儿子继承爵位的时候就只是贝勒了。

乾隆登基之后重新规范了宗室继承制度,下令除了几个战功赫赫的开国王爷以及雍正指定的怡亲王允祥之外,其他爵位一律降等袭爵。

铁帽子王就是这么来的。

接下来就是确定铁帽子王名单了。按照乾隆的官方说法,铁帽子王最重要的就是战功。

不过比起战功来,清初可有好几个王爷比勒克德浑的战功要大,例如清初理政三王当中的敬谨亲王尼堪和端重亲王博洛,他们的战功可以说是全包围勒克德浑,还比他资历深。

但最终却是勒克德浑成为了铁帽子王,而尼堪和博洛被淘汰出局。

这是为什么呢?



  • 其一,勒克德浑有个好父亲。

前文介绍过勒克德浑的父亲萨哈廉。他是清太宗皇太极早期最信任的左膀右臂,在战场和朝政上都对皇太极帮助极大,还对皇太极有从龙之功。

他去世之后,被皇太极追封为颖亲王。那可是清朝爵位最金贵时期的亲王之位,含金量非常高。

当时萨哈廉毕竟去世太早,在皇太极才刚刚称帝并改国号为清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他虽然功劳不小,可是比起后来还在继续征战的开国王爷们就失色不少。

他比大部分宗室功劳要高,偏偏又不太能达到铁帽子王的标准。

可是如果加上勒克德浑的功劳就不一样了。

勒克德浑的功劳也是高于大多数宗室,可是要做铁帽子王有些勉强。父子二人合在一起,正好配得上一顶铁帽子。

这也是为什么盛京贤王祠里供奉的是萨哈廉而不是勒克德浑,因为这顶铁帽子名义上是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的,可实际上的真正起始是颖亲王萨哈廉。



既然铁帽子王是父子二人共同挣来的,那为什么成为铁帽子王的是勒克德浑而不是萨哈廉呢?

我想这是因为,萨哈廉是亲王,而勒克德浑是郡王。如果把萨哈廉定为铁帽子王,那总不能给他降级吧,这个爵位必然要以颖亲王的名号传承下去的,连带勒克德浑和后面的子孙都要追封亲王。

但是萨哈廉是礼亲王代善的儿子。他的父亲礼亲王代善是板上钉钉的铁帽子亲王,他的哥哥克勤郡王岳讬本来也可以够得上铁帽子亲王,却为了让礼亲王一脉不至于太显赫只能屈居铁帽子郡王。

萨哈廉家有一个现成的、传承了许多代的郡王爵位,自然没必要再把他们升为亲王。礼亲王一脉有一个铁帽子亲王和两个铁帽子郡王,已经足够了。

所以这个父子二人一起挣来的铁帽子王就以顺承郡王的名号一直传承下去了。



  • 其二,顺承郡王的爵位一直传承到了乾隆朝。

清初好几个战功不比勒克德浑低、有希望成为铁帽子王的战功赫赫的王爷,因为各种原因,都没能把爵位传承下去。

例如前文提到战功全包为勒克德浑的敬谨亲王尼堪和端重亲王博洛,尼堪的后代传到乾隆年间的时候已经降到镇国公、辅国公这样的低等爵位了,博洛更是已经绝嗣。

如果乾隆要选定他们为铁帽子王,还要先给博洛过继一个后代,还要给他们的后代一代代追封,还要给他们安排王府。

这可要耗费不少人力物力,在乾隆眼里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还是别让他们当铁帽子王了。

毕竟他们不像睿亲王多尔衮和豫亲王多铎那样,功劳大到不当铁帽子王说不过去。

而勒克德浑的顺承郡王爵位可是一直安安稳稳地世袭罔替到乾隆朝,乾隆把他定为铁帽子王,不过是一道诏书的事,不需要任何额外的成本。乾隆自然乐意让他入选。

可见能不能当上铁帽子王,不仅要看战功,还要看子孙后代是不是给力啊。

你觉得是不是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