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白音宝力高
蒙译汉 | 代钦
妈妈在的时候
候鸟早早北归
妈妈在的时候
冰河解冻
妈妈在的时候
星星在湖水里嬉戏
月亮在包顶上过夜
我想写篇关于母亲的回忆文章已经有些年头了。记得30多年前,我做中学蒙古语文老师的时候,曾经在写作课上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写写最亲近的,最了解的人,题目就是《我的妈妈》。学生们都按时完成了作业,写出了他们心目中的妈妈,有的写的还挺不错。可是,唯独一名学生趴在课桌上,一个字也没有写,交了白卷。下课之后,我把那名学生叫到办公室究其原因。那名学生泣不成声的说:“我从小失去了妈妈。我不知道妈妈是什么样的人,更不知道妈妈的爱是什么样的。所以我写不出来。”
学生走了之后,我不禁热泪盈眶。学生的话触动了我心灵深处的痛,原来,我们都是同病相怜的人啊!也是从那刻起,我下决心写一篇怀念妈妈的文章,记录下伟大的母爱。
我10岁那年,妈妈撇下包括我在内的兄弟姊妹8个驾鹤瑶池。那时候,我尚小好多事情记不住,只记得几个哥哥姐姐哭得死去活来。当时最小的弟弟才6岁,哭着喊着找妈妈,这时候姐姐、哥哥们就哄他说:“妈妈去捡牛粪去了,很快就会回来。”
△慈祥的母亲
因为自己对妈妈的了解很少,想写怀念文章迟迟没有动笔。后来,我从娘舅们、哥哥姐姐以及乡里乡亲们的叙述中,对妈妈有了更多的了解,下决心开始动笔。可是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制什么样的标题,我又苦思冥想了很久。有一天,我从微信上看到蒙古国著名词作家札·巴达拉,著名作曲家章勤诺尔布讲述他们联袂创作的歌曲《捡牛粪去的妈妈》的来龙去脉,说的是,词作者的母亲常常背着捡粪篓出去捡牛粪,可有一次出去再也没有回来,成了诀别。我听了后心中如一道光闪过,受到了启发,决定就用《拣牛粪去的妈妈》这个标题写我恩深似海的妈妈。
印象里妈妈身材矮小,腰板挺直,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道浓黑的眉毛,一条长长的三股辫子在腰际摆动,目光清澈,头脑聪慧,干净利索,是一位勤劳能干而且内心坚强的农村妇女。妈妈没有花容月貌,没有万贯家财,然而在我们心目中她是那样的美丽,是那样的富足。
我妈妈尊老爱幼人,家庭和睦,为人称道。家里人口多,孩子小,父亲在嘎查当党支部书记,工作忙,常年在外,家里家外靠母亲一个人操持,总是忙个不停。爷爷奶奶健在的时候,尽管生活拮据,母亲总是把最好的衣服做给他们穿,把最好的饭菜做给他们吃,吃饭的时候,总会把两位老人请到炕中间就坐,沏上酽酽的红茶,端上热乎的饭菜,尽到一个儿媳的孝心,直到为他们养老送终。
△父母合影
△父母与干女儿
母亲非常注意邻里和睦,见谁有困难,解囊相助。由于母亲与人为善,宽宏大量,乡里乡亲不少有人来认“磕头老”、干娘。母亲在沈阳住院期间,和素不相识的汉族病友乔桂兰和许(徐)姓大姐相互关心照顾,结成了不是亲戚胜过亲戚的亲密关系,她们又认我妈妈为“干娘”。以致后来,我们兄弟姊妹8个也和母亲的干女儿、干儿子们来往密切,亲如兄弟姊妹。
母亲是穷人家的女儿,从小学习女红,心灵手巧,练就了一手好针线活本领,缭缝、粗缝、绷、绗、辑缝和犬牙缝、缀缝……各种针线活儿样样精通。所以,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愿意拜我妈妈为师,学习女红。还有一绝,炒炒米,是我们家乡一代家庭主妇的基本功之一,看似简单,其实很有技术含量和实践经验。妈妈炒炒米时煮米、炒米时火候掌握适中,加工出来的炒米颜色金黄,米粒均匀,吃起来又脆又香,全村有名。
别看妈妈是个农村妇女,她生产劳动积极,劳动妇女中很有威望,很有组织能力,成为全村妇女的带头人,参加集体劳动,帮他们记工分,帮他们计算来往账目。大家都信得过她。
△农村的故居
△新建的砖瓦房
妈妈对子女教育非常严格。家里来客人,孩子不能上桌;家里黄油、奶豆腐、奶油等奶食,未经大人允许,小孩不能随便动,更不允许有偷摸行为。妈妈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礼貌待人。有一次,村里一个生理缺陷的人从外边经过时,我一个哥哥男孩调皮,无意当中喊了人家的外号,正好挤牛奶回来的妈妈知道后当即拿拴牛犊的皮绳子狠狠地抽了哥哥,并把我们兄弟姊妹几个招呼到一起,给我们讲尊重人,不能戏耍残疾人的道理。妈妈说:“孩子们,人什么都可以缺少,但不能缺少志气;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教养。”妈妈经常结合一些实际情况,随口讲出一些包含深刻道理的蒙古族谚语来教育、启发我们。比如,教导我们兄弟姊妹8个要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帮助的时候,她说:“二十个人不和,犹如粪土之墙,两个人同心,犹如铜墙铁壁”。教育我们做人忠诚老实的时候,她说:“求真务实,牛车能撵上兔子”。教育我们努力学习,掌握知识的时候,她说:“坐在软垫上的智者,不如走南闯北的傻子。”这些包含精辟深湛的道理的语言潜移默化当中成为我们一生的指路明灯。
我妈妈勤奋爱劳动,爱干净。家里家外一切都井井有条,家里箱子柜子干干净净,一尘不染。院子里仓房、猪圈、狗窝、鸡棚、驴圈,柴垛、牛粪垛、草堆,都整整齐齐。妈妈说,家里家外干干净净,不单是生活的好习惯,也是对外人的尊重。我们兄弟姊妹都上学念书,大家总是利用早晚时间或星期天去捡牛粪或上山砍柴。在我们家乡人们常说,一个家庭光景如何,看他们牛粪垛就知道了。凡来我们家的客人,对我们家柴火垛、牛粪垛,总是赞不绝口。
我妈妈非常重视文化,是个有远见的女性。自己在旧社会没有机会上学念书,新中国成立后,妈妈积极报名参加村里的扫盲班,劳动之余念书识字,每天晚上不辞辛苦走几里路上夜校。她说:“女人不能做文盲,当灶火奴隶”,她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克服各种困难,勉励孩子们读书成才,为此耗尽了毕生的心血。
△老家的全景
△柴垛和牛粪垛
人们都说,天道公平,天赐好人,但为什么上天单单就没有看到您呢?您怀有一颗菩萨之心,一辈子积善积德,怎么就落得个英年早逝的厄运啊?为什么撇下如此美好的万千世界,撇下如花似玉的儿女们走了呢?
我母亲生于1933年,卒于1974年,享年42岁。有道是“人生自古谁无死”,但是您来到这个世界仅仅度过了42个春夏秋冬,即:168季。504个月、2016个星期、15330天、367920个小时。我的妈妈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您是云缝中闪过的一道阳光,您是被霜打过早地凋谢的一朵花!您是一尊爱的活化石,您是尚热便凝固的乳汁!
母亲出生在偏远贫穷的乡下,吃尽了旧社会的苦难。又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十年浩劫,住的是贴着窗户纸的土坯房子,穿的是用定量的布票、棉花票购回来的布匹缝制的衣裳,吃的是凭有数的粮票供应的粮食,度过了缺衣少食的困难岁月。可是,为了把我们8个儿女养大,给我们做鞋帽衣裳,为我们填饱肚子,妈妈不知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无论是风雪交加的严冬,还是赤日炎炎的盛夏,为了儿女您忘记了自我,为了儿女您付出了一切。妈妈曾经给我说过,她是在菜园子里劳动的时候,把我生下的。那时候,哪有安安稳稳地坐月子的功夫,哪有养尊处优补充营养的条件啊!而我如今想想您当年的辛劳,真是心痛不已。您为了儿女殚精竭虑,灯尽油干。即使是积攒露水熬一顿茶给您喝,也报答不了您黑夜起来喂我一次奶的恩德。
△兄弟姐妹的第一张合影
△40年后复原的合影
妈妈您没来得及看看大千世界的千变万化,没来得及看一看社会的日新月异,没来得及享受几天福,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您的8个儿女如今都成家立业,儿孙满堂,只可惜没有机会让您抱抱您的孙子孙女,吻吻他们的前额了。妈妈,现如今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像您得的那种病完全可以治愈,就是一些不治之症,也可以减轻痛苦,也可以延长生命。可是,遗憾的是妈妈您没有能赶上,儿子真是替您感到万分惋惜。
妈妈您患病的几年里,父亲为了给您治病,到处寻医问药,为了让您住上好医院,吃上好药,让您多活几年,甚至多活几天,卖掉了赖以生活的几百棵树、几头牛、几头毛驴,甚至连一块算值几个钱的地毯也卖掉了,几乎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您最后的日子里,大姐白天黑夜寸步不离地照顾您,侍候您四十五天,全身心地体会您与病魔作斗争的巨大痛苦。妈妈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牵挂8个儿女。您把我大哥叫到床前,用极为微弱的声音,说:“妈妈来日不多了。你是最大的男孩儿,这家就交给你了。你要协助父亲把弟弟妹妹抚养成人!”还说:“我的8个孩子要成了没娘的孩子了,但我相信我的孩子们生活得一定不会比别人差。”妈妈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对儿女们寄予厚望,从没有失去信心。
妈妈,今年是您诞辰92周年,也是您离开这个世界第51周年忌日。我们有很多事情想向您汇报,有很多心里话要向您倾诉。当年按照您的遗嘱,我们从东胡其图拉来柳条,从那日目阿拉嘎甸子上锯来椽子,从南沙坨子割来檩子,从南甸子拉来泥土,邀请嘎达爷爷编织笆条,请达瓦舅舅和布林特古斯木匠做木工活儿,请道布敦舅舅从东呼鲁苏太拉来苫房子的芦苇,盖起了新房子,全家在那里生活了十几年。当年您领着大哥在房前屋后开出的菜园子里每年种上各种蔬菜,供我们全家吃了十几年。
△兄弟姐妹为家乡捐书创建书屋
妈妈,您走后的近半个世纪,爸爸用微驼的脊背托起了全家,既当爹又当娘,把我们拉扯长大。前两年90岁高龄上作古。在父亲的指导下,长姐如母,吃苦耐劳,把弟弟妹妹们抚育成人。大姐大学毕业后,为了照顾我们,宁肯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机会,主动申请到离家就近的镇所在地的中学任教。二姐甘心牺牲自己,中途辍学,承担起全家家务重担,成为全家的“大功臣”。妈妈您最牵挂的老小子最争气,以全旗、全盟最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为家乡增光添彩。您的8个子女中7个大学毕业,均评上副教授以上职称,涌现出中学特级教师2名,自治区级劳动模范1名。孙辈8名研究生,4名博士生,晚辈中有13人在海外发达国家工作、学习、生活。我们家被誉为“以教育发达的家庭”载入家乡的史册。如果爸爸、妈妈还健在,我们一家四代人将是有52口人的大家庭。妈妈您在九泉之下听到这个消息,也许感到安慰吧!
妈妈您虽然离开我们已经51个年头,但我总觉得您没有离开我们,您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您坐在油灯下纳鞋底,为我们缝补衣裳的剪影仿佛在眼前,您坐在灶火旁边,手里拿着烧火棍往里添柴的情景仿佛在眼前,您炒完炒米要去碾房加工炒米的忙碌的身影仿佛在眼前;您提着满桶的鲜奶从挤奶场上回来的步履轻盈的身姿仿佛在眼前;在烈日下顺着地垄撒种子,锄地挥汗如雨地劳动的场景仿佛在眼前。
妈妈,你裁剪了还没有缝完的衣裳还在衣柜里,您纳完靴底,还没有上靴底的靴子还在箱子里,您满脸慈祥的笑容的遗像仍悬挂在墙上,您生前谆谆教导仍然响在耳边,铭刻在心中。
△为家乡策划编书
妈妈,半个世纪以来,我们时刻想念您!您哼唱的“摇篮曲”响在耳边,每当我们出门时的千叮咛,万嘱咐响在耳边;刮风下雨担心我们淋着,雷鸣闪电担忧我们吓着,嘱咐我们小心疯狗,提醒我们躲着公驼,妈妈是操心的命。奶食、肉食、糖果、点心,有一点好吃的舍不得自己吃,留着给孩子们放学回来吃,每当我们放假回家来,妈妈您早早站在院门外手搭凉棚看啊、盼啊。妈妈就是博大的爱!
我每每看到有人搀扶着妈妈逛公园的时候,每每看到“三八”妇女节有人为母亲送鲜花的时候,每当过年的时候,看见有人千里迢迢回到老家与父母过团圆年的时候,我非常羡慕,甚至有点妒忌,悔恨自己为什么没有这个机会。没有机会为自己妈妈买一身新衣服穿上,没有机会为自己妈妈品尝一顿山珍海味,没有机会让妈妈坐上飞机周游世界。
我的相册里有很多照片,可妈妈的照片只有三幅,一幅是妈妈的正面照,另一幅是在沈阳治病期间和爸爸的合影,还有一幅是妈妈和她的干女儿的合影。妈妈那时候多年轻啊,多漂亮啊。可惜的是我没有和妈妈照过相,那时候没那个机会,没那个条件。如果,爸爸妈妈还在世,我一定要把爸爸妈妈接到首都北京,在天安门广场合影,请爸爸妈妈坐在中间,让他俩抱着重孙子,美滋滋地照张合影,上边写上“四世同堂”四个字,还要制作成视频,广为散发,不但让我的亲朋好友,而且还要让天下人都来围观。
我久久站在千尊佛前,哪一个也没曾向我微笑。只有妈妈您向我发出了微笑,是那样的慈祥,那样的热情,那样的亲切!妈妈您是永远崇敬的活的佛。妈妈,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谁都没有您伟大,您是平凡而伟大的化身!您是永远的旗帜,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无字书!
妈妈您给了我生命,给了我智慧。十月怀胎的恩德,我终生难以报答!苍天般的母亲。请您原谅您的愚儿吧!
统筹 牧仁
审核 乌日嘎
新媒体编辑 张欣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画报》官方微信
点击“在看”,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