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三姐

母亲节又开始一堆陈词滥调,也不知道是不是第三次叛逆期到了,我是一点听不得这些废话。

什么“不能只让妈妈洗碗”之类的调调,朋友圈里冒出对妈妈们“以家人为中心”的感恩之情。看似关怀,实则还是把“妈妈”这个角色焊死在了方寸之间,底层逻辑仍是“你妈因服务而伟大”。

这些年,很多妈妈被CPU于无形,还美滋滋的。

有个朋友上周就在赶工“母亲节手工贺卡”,幼儿园老师让孩子做,孩子才三岁做个der,只能妈妈做,做完交给老师,老师再发给孩子,孩子再带回家送给妈妈......

相当于自己给自己做贺卡,一顿操作猛如虎,还要感动地发个朋友圈。

更绝的是,过几天呢父亲节也是同样操作,给爸爸做的贺卡还是妈妈,你说上哪说理去。


这届妈妈真的太听话了,别人给什么标准,妈妈就配合什么演出,几乎要成为万能,然后别人稍微赞颂一下,又感动得不要不要。

社会告诉我们一个母亲需要随叫随到,干啥啥行,大环境还逼着妈妈们很容易扭曲自己的育儿价值观。不客气地说,很多妈妈成了教育的奴隶,只期待孩子的成绩,排名,竞赛,表彰,好的学校,外界的夸赞,而不是专注于人的发展,完善的人格,自信的状态,充盈的灵魂,清晰的自我,向上的气质......

不是这届妈妈不行,是太老实,精力耗于无意义的东西太多,没力气考虑“人”了。

更重要的是,谁都能给一个有娃女性做点评,任人摆布,东倒西歪。与其母亲节说那么多废话还不如平时多闭闭嘴。


我想说说我现在对当妈的认识,可能有点不符合主流。

前几天我还跟朋友聊到,感觉我自己的妈没有怎么好好养育我。这话有点大逆不道,我的意思是我妈的养育不符合我如今对养育的定义。

我妈其实做得很好,她从行动上爱我,她的贡献能写满全家的墙面,该做的她都做得不错。但是,她那一代母亲大多没有太多关于养育的认知,带大一个孩子停留于字面意思,她们擅长无私奉献和自我感动,但很少有妈妈真正活出自己。

这就导致了她为我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读书成长也操了很多心,做了很多事,我却对自己知之甚少,非常迷茫。

换句话说,很多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大道理和运行规则,我都是长大后慢慢自己摸索出来的,绕了不少弯路,经历了不少事情,才找到了让自己内心小人长大的路径。

我自己当了妈妈之后,我也并没有做得很好,我也是浮于表面,直到我有一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人人都说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然而当了妈之后围绕孩子生活已经成了既定公式,社会教育妈妈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实则全然不知,很多妈妈才是那个附属品。

后来我发现,我妈把我带大的所有琐碎日常的事我都印象模糊,但有一件事让我始终觉得很酷,就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她参加自考,每天晚上把我丢到一边对我不管不顾,甚至嫌我太吵就跑去办公室刷微积分卷子。

你看,经过这么多年,我觉得她最棒的时刻,恰恰是她对我最不好的时刻。

后来我终于明白: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本质上就是重新养育一遍自己。


我们这届妈妈,重新养育自己的过程不容易,没有参照物,没有数据,没有指导和纠偏,我们需要从头开始,并且没有多少试错空间。

把自己养育好的过程中,你才会发觉孩子不知不觉被带大了。

任何一个妈妈的角色,并不应该被绑定的付出者、贡献者、牺牲者,她首先是一个成长中的孩子。

所以社会不应该一上来就对一个妈妈贴一个那么雄伟的标签,好像她只要有了孩子就必须突然万能,突然懂一切,突然什么都做得好。

这届妈妈正在开创一种全新的元养育时代,是普遍受过教育、善于内观的第一代,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妈妈把孩子“照书养”,因为她们也在被启蒙。

实际上,我们也是当了妈之后,才开始自己重新认识自己,我常常会在带孩子的某一个瞬间反思自己在成长中的某种漏洞或挫败感,我试图在孩子身上找补,这恰恰是一种象征进步的养育。

所以我们养大一个孩子,等于是再一次养大自己,这是全新的。所以我们凭什么能一下子进入高阶状态,能顺利扛住全社会的考验?


上周我的一个朋友给我看了她送给孩子的成人礼物——是一本书。

这本书不是外面买来的,是她把全家人过去的每一年的所思所想集结成册,里面有人生经历,切身感悟,智慧结晶,期待与引导,看似这是一本给孩子的人生指南,实际上,我更愿意把她看作是这个妈妈认真养育自己的笔记本。

沉淀,内省,思考,进步。这样的养育过程,才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妈妈的必经之路。

她说作家长可以被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为孩子花钱,比如报班、游学、提供物质支持,不遗余力;第二阶段是为孩子花时间,比如亲自陪读,日日鸡娃,全身心投入学科教育;第三阶段是自己开始学习,比如新补充技能,不断提升认知;第四阶段是改变自己,敢于舍弃一贯认定的方式和风格,做出断舍离的斩断,改变自己。

很多妈妈徘徊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当父母的期待过度倾注于同一个赌注——孩子,内耗的不仅是父母,而是全家。

我们得理解在这个世界上自己的处境并非只有xxx的妈妈,还有自己内心那个从小未被引领过的小孩现在也需要长大,独立地趟过以前未趟过的泥泞。

到这个时候,母爱的伟大有了另一种光泽感,那不是孩子反射过来的光,是自己散发出来的。


所以,一个把自己抚养得很好的妈妈,才是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

如果你是一个懦弱、踌躇、焦躁不安、不思进取的妈妈,孩子会全盘吸收。他或许也能得高分、进名校,但大概率不是一个有安全感且充满内在动力的人。

社会不能用某种特定的价值来评判一个妈妈,但妈妈需要对自己有内在的认可,你认可自己吗?如果没有,请先完成这一步。

我很不喜欢给母亲这个角色制定的条框,因为那些大部分是客体思维——因为你是一个妈妈,你是一个妻子,你是这个家的谁谁谁,因此你给孩子的爱必须伟大无私,因此你对家庭发展的能量必须无可挑剔......

跳出所有框架之后,妈妈应该是一个主体,她首先要有自己的人生课题。

一个母亲更需要先认真抚养自己,像从童年开始那样,包容,温柔,有机会试错,懂得什么是爱自己,了解一个生命的成长是需要由内向外扩张的。

充盈自己的内心,再去充盈孩子的。

这才是受用终身的伟大母爱。所以,歌颂每一个妈妈的母爱时,放低对其向外给予的部分,多鼓励每个妈妈认真地、自信地、不担心被质疑被批判地去索取和填充自己,这才是给妈妈最好的礼物,最大的尊重。

母亲节,我不想你们只做母亲,好好做一次自己的孩子吧!

十三姐

魔都高影响力KOL

公众号「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妇女》《了不起的中国妈妈》《带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视频号「格十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