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书焕 文心出版社重点项目部主任
本文内容丰富,可收藏后细细品读
商务君按:一本主题儿童文学作品,上市不到一个月重印3次,累计销量8万多册,第一次做原创图书就取得了如此优异的成绩,编辑是如何做到的?
我与《红旗渠是怎样修成的》的不解之缘,仿佛是一段穿越时空、触动心灵的壮丽旅程,始于2022年10月28日那个镌刻历史的日子。从精选作者、编校、设计、出版,再到紧锣密鼓地宣传推广,每一步都见证着我与小伙伴们的付出。在那170多个日夜兼程的日子里,我穿梭于各大城市与学校之间,不遗余力地将红旗渠那段震撼人心的故事播撒至每一个角落。
如今,当我得以暂时停下脚步,细细咀嚼这段非凡旅程的点点滴滴,心中涌动出的是无尽的感慨。
《红旗渠是怎样修成的》
作者:余文国、杨军/编著
出版社:文心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3月
一份责任,一份使命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红旗渠畔的深情寄语,温暖而有力,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弦。他的话语中洋溢着对林县人民坚韧不拔精神的崇高赞誉,也寄托了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期望。作为一名新闻出版工作者,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那一刻,我毅然决然地决定,一定要用图书这一载体去弘扬红旗渠精神,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其实,“红旗渠”这一选题早已在我心中生根发芽,皆因红旗渠精神不仅是第一批入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瑰宝,亦是河南三大精神之一。我深知,这样蕴含深厚底蕴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铭记,更应当被世代传承。然而,长久以来,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选题切入点与恰当的出版时机。
2022年的一天,正在读五年级的我的小儿子,在筹备一份以红旗渠为主题的手抄报时,向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红旗渠的问题。这些问题如同一记警钟,让我猛然意识到,当下的孩子们对于这段历史、对于红旗渠精神的了解竟然如此匮乏。那一刻,我更加坚定了要为孩子们出版一部关于红旗渠的书籍的决心。我立志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讲述红旗渠的起源、修建的艰辛历程、精神的崇高伟大,揭示红旗渠修建中的科学智慧,展现劳动人民的非凡创造力与智慧,以及它对我们今天的深远影响与启示。
于是,我迅速开始撰写选题策划报告,将目标读者群体精准定位为青少年,将此书定位为一本专为孩子们量身打造的红旗渠极简史。在明确了选题方向后,我与团队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与讨论,对选题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与精准定位。我们决定,这本书不仅要全面而生动地再现红旗渠建设的辉煌历程,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精神内涵,展现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与崇高追求。同时,我们还期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部兼具教育意义与激励人心价值的佳作,为孩子们修建一条引领他们走向美好未来的精神之渠,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光芒。
与作者的并肩探索之旅
作为一名编辑,我深知知识底蕴的深厚与作者资源的丰富是成功策划书籍的关键。尽管我在出版社已工作20年,但策划原创图书,这确实是真正意义上的首次尝试。
在我的努力搜寻下,最终锁定了四位有合作意向且各具特色的作者:一位是擅长长篇小说的作家,一位是红旗渠研究的高校专家教授,一位是经验丰富的童书作家,还有一位是深谙安阳历史文化的中学历史教师。作家文笔流畅,但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尚需深化;教授见解独到,但文风偏学术,不太适合儿童阅读。童书作家杨军老师,不仅是畅销书策划人,更是林州本地人,对红旗渠怀有深厚情感;中学历史教师余文国老师,作为安阳人,不仅经常带领学生开展红旗渠研学活动,还对安阳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入研究,且拥有丰富的写作经验。
经过深思熟虑,我最终决定邀请童书作家杨军老师和中学历史教师余文国老师共同担纲此书的创作。杨老师熟悉畅销书的创作特点,了解儿童的阅读心理;余老师则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研究经验,对红旗渠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他们的合作,无疑能确保书稿内容的生动性、真实性和感染力。为了加快出版进度,两人联手也大幅提升了创作效率。
当我向他们阐述整本书的构思后,他们欣然接受了邀请。鉴于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我对他们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杨老师负责整体设计和架构搭建,以及后期的修改润色;余老师则根据杨老师的架构进行具体写作,提供精确的历史背景和资料,确保书稿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余老师还深入林州当地,采访红旗渠建设的亲历者及其后代,为书稿增添了诸多感人的细节和生动的场景,使得书稿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两位老师的高效与情怀,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素质,也是此书如期出版的关键。
我们原计划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书稿,其中两个月用于创作,一个月用于修改。然而,这三个月里,我们遭遇了春节、疫情和甲流等多重挑战。但两位老师几乎每天都坚持创作,春节期间也仅在大年初一稍作休息。他们每天都在撰写和修改稿件,即使感染了新冠、发着高烧也未曾中断。特别是余老师,在新学期开学后,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也抽空进行创作,几乎没有因为工作而耽误进度。
在与作者的沟通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对红旗渠的深深眷恋与敬仰。他们的讲述,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段历史,也更加坚定了我将这部作品呈现给更多读者的信念。我们共同商讨、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精益求精,只为让这部作品更加真实、更加动人。
然而,合作并非一帆风顺。有段时间,余老师突然与我疏远了。原本我们每天都会通过微信或电话联系,我能明显感受到他情绪的变化。事情的起因是余老师完成初稿后,我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作为一名编辑,我需要从市场和专业的角度审视书稿,确保其适应市场需求并达到高质量的出版水准。而余老师作为一位教师,表达上往往详尽无遗,且多口语化。但作为一部容量有限的文字作品,内容需要简洁、准确、凝练。因此,我对他的初稿进行了大量删减。这对他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在余老师情绪稳定后,我与他进行了深入的沟通,解释了修改的原因。经过交流,余老师也理解并接受了我的建议。
作者与编者之间的协作,犹如亲密无间的战友联盟,唯有并肩奋斗、深植信任、开诚布公,才能达到高度的默契,让书稿呈现出完美的状态。
编辑的职责不仅限于精心策划书籍,更在于发掘并扶持潜力作者,使之绽放光彩。在我眼中,编辑的角色宛若明星背后的经纪人,致力于塑造作者的优秀作品,将其推向公众视野,拓宽认知边界,并为作者的创作旅程铺设稳健的规划蓝图。作者的成功发展,是编辑能够持续推出更多佳作的前提与基石。因此,在整部作品的孕育历程中,我与两位作者紧密相依,共克时艰,犹如并肩穿越风雨的战友。在他们几度陷入创作困境时,我唯有不断地给他们加油打气,特别是疫情期间,时刻关注着他们的身体健康,给予他们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
全书共50多个精彩故事,作者每日完成一节便即时与我分享,我随即投入修改工作,部分章节甚至需亲自操刀重写。待作者完成全书初稿之际,我的初审亦已接近尾声。这一紧密无间、高效协同的工作节奏,为图书的如期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与插画师的奇妙邂逅
为青少年精心打造的书籍,插画无疑是不可或缺的璀璨元素。然而,插画的甄选之路却并非坦途。一般而言,遵循常规,是在文字稿尘埃落定后,再寻觅插画师,依据文字内容进行创意绘制。一本书的插画数量,通常在20~30幅之间,这样的体量往往需要插画师倾注数月心血,精雕细琢。
为了这部书能早日上市,我决定打破常规,在文字稿的创作进程中,就让插画师提前介入创作。另外,鉴于这部书的文字作者在全国的知名度尚不算高,考虑到后期的营销推广,在插画师的选择上尤为审慎。插画师不仅要精准捕捉作品的精髓,更要能锦上添花。经过一番努力,我最终找到了一位在国内小有名气的插画师。然而,在深入的交流中,我发现这位插画师的风格与作品内容并不是十分契合,而且隐隐感觉其咖位可能难以在后期的创作中与我默契配合。
一本书的创作之路漫长而艰辛,如果合作伙伴在前期沟通、理念上就存在分歧,就要及时止损。寻找合作伙伴,必须找到与自己理念最为契合的人,宁缺毋滥。可以相互迁就,但不能委曲求全,这也是作为编辑的我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邂逅了一位剪纸大师的“红旗渠”系列剪纸作品,数量可观,技艺精湛,且获奖无数。我尝试将这些剪纸作品融入封面设计和内文版式,但效果并不尽人意,每一幅作品的价格也让我望而却步。对于一家小型出版社来说,成本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时候,无论是作者还是插画师,未能合作成功,成本高昂往往是难以启齿的重要原因。
在做这本书的过程中,因为成本的束缚,我历经了无数次的辛酸与无奈,遭受了无数的白眼与冷遇。与合作伙伴一起做书,源于热爱与情怀,源于对这份事业价值的认同。然而,常常为了微薄的稿酬,几个文化人却不得不斤斤计较,这让我感到深深的无奈与心痛。
但书还是要继续做,插画师还是要继续找。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网上浏览关于红旗渠的画作,国画、水粉、手绘等各种风格的作品都一一过目,却始终未能找到心仪之选。后来,在《教育时报》上,我偶然发现了一组少儿版画作品,瞬间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版画作品本就稀缺,而孩子们创作的版画更是难能可贵,且这些作品极具艺术性。更巧的是,这些版画竟然全部出自林州的孩子之手,他们创作的正是“红旗渠”系列作品,这仿佛是命运的巧妙安排!
我通过各种途径打听到林州市西街学校校长王浩良的联系方式,并立即前往林州拜访了西街学校。当我目睹他们创作的“红旗渠”系列版画作品时,我如获至宝。这些版画是木刻画,具有浮雕般的凹凸感,细微的刀痕与黑白色的搭配相得益彰,既沉静又低调,同时蕴含着无穷的力量。虽然是学生作品,但丝毫不失庄重与大气。红旗渠的修建过程既宏伟又悲壮,因此,在选择插画时,我们不能选择那种轻松随意的手绘风格。西街学校的这些版画作品,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
最让我感动的是西街学校的校长、老师以及学生们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当我提出要用孩子们创作的版画作为插画时,西街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都毫不犹豫地表示全力配合。我们除了选用了几幅孩子们现成的作品,还根据图书内容让孩子们重新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些孩子在学习之余,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创作。他们不愧是红旗渠的后代,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当代的红旗渠精神。
这些来自红旗渠的孩子,是如何向他们的前辈致敬的呢?他们用刀一笔一画地刻画红旗渠,这与当年修渠人用一钎一锤修建红旗渠何其相似啊!这份传承与致敬,让这本书更加意义非凡。
我想告诉孩子们的是,心中有梦想,未来才会有方向。这些孩子或许从未想过,自己课余时间刻画的作品竟然有一天会印在书上,让全国的小朋友都能看到。而红旗渠的修建也是因梦而起,因梦而为,最终因梦而成。因此,我们当代的青少年在未来也要敢拼、敢干、敢为,学习当年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我与红旗渠精神宣讲团的不解之缘
在纸质媒体与图书市场持续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每一本书的出版都犹如在未知的海域中扬帆远航,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而《红旗渠是怎样修成的》这本书,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寄托了我们传承与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崇高使命。从策划之初,我就深知这本书的市场反响和影响力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2023年2月,随着初稿的尘埃落定,一个难得的推介契机悄然而至——北京图书订货会。这是出版界的一场盛宴,因疫情而阔别三年,2023年的重启无疑为新书推介搭建了绝佳的平台。社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在社领导的介绍下,我有幸结识了安阳市新华书店经理郭辉。在郭辉经理的引荐下,我又与林州市宣传部副部长、红旗渠首席讲师申军昌结缘,这为后续的推广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策划筹备北京图书订货会的活动期间,郭总、申部长、田社长、作者和我组成了活动筹备小组,我们决定以“对话红旗渠”为主题,深入挖掘红旗渠背后的感人故事和伟大精神。我们精心设计了丰富的活动形式,包括小学生诵读红旗渠故事、播放宣传视频、连线最小修渠人张买江的孙女等,同时借助百姓文化云进行现场直播,吸引了线上网友的关注。
令人惊喜的是,尽管我们的新书是专为青少年打造的主题读物,其发布会却意外地吸引了《人民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权威媒体的竞相报道,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单日浏览量突破200万次大关。此次活动的圆满举行,无疑为我们的后续营销推广注入了勃勃生机。
为了使活动成效最大化,我社随即召开了“《红旗渠是怎样修成的》专题研讨会”,深入复盘新书发布会,并成立专项工作组,精心策划了“点燃安阳热情,拓展新乡影响,辐射全省范围”的营销蓝图。
2023年3月31日,我们在河南新乡十中成功启动了“红旗渠精神代代传”全省青少年阅读接力首站活动,旨在将最美奋斗者的故事传递给万千少年儿童。活动反响热烈,圆满达成预期目标。
得益于阅读活动的深远影响,共青团河南省委员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于2023年4月4日正式发布《关于开展“红旗渠精神代代传”全省青少年阅读接力活动的通知》,期望我们能将此活动打造成为具有引领力和实践价值的阅读品牌,在全省范围内广泛推广。紧接着,4月17日,河南省八大部委联合发文,将“红旗渠精神代代传”阅读接力活动列为河南省青少年学生读书十大行动之一,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
从新乡千人齐诵的壮观场景,到鹤壁、漯河、濮阳、禹州等地的接力传递,每一站活动都独具匠心,亮点纷呈。特别是林州市万人夜读的盛况,以及濮阳市主场携手7大分会场的同步联动,更是将阅读推广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图书面世不到一个月,重印3次,累计销量高达8万多册。
在此后长达170余日的新书推广征程中,作为责任编辑,从策划活动方案,到各个环节的紧密协调;从协助彩排的细致入微,再到签名售书的热情互动,以及新闻稿的精心撰写,每一环节都凝聚了大量的心血与汗水。尽管这段旅程走得很累很辛苦,但每当目睹活动现场那些专注而动容的面庞,聆听那激昂有力的诵读回响,我便深感所有的付出皆化为无尽的值得。
策划《红旗渠是怎样修成的》一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职业生涯中的重大挑战,更是一次灵魂的深刻洗礼。它让我深切体会到了致敬与传承的磅礴力量。我们向那些亲手缔造红旗渠奇迹的前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们凭借坚韧的双手与非凡的智慧,铸就了这一人间伟业;同时,我们也肩负着将他们的故事与精神薪火相传的重任,让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
尤为令我欣慰的是,此书一经出版,便广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赞誉。我们社也赢得了更多的认可与关注,许多学校与机构纷纷与我们接洽,寻求合作出版更多关于红旗渠的图书。
2024年我也继续策划了我社的“红旗渠”系列第二部作品——《一脉相承——延安与红旗渠》,此选题荣幸地入选中原出版传媒集团2024年重点项目。我满怀期待,希望“红旗渠”三部曲、四部曲……乃至更多系列作品能够不断涌现,让“红旗渠”系列图书成为我社一张崭新的名片,熠熠生辉。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2024年全国出版从业人员收入调查开启!
去年你的收入是多少?
欢迎扫码参与不记名问卷调查!
分享、在看与点赞,商务君至少要拥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