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50岁去世,死前连白面馒头都不肯吃。不是买不起,而是——不愿吃。



他曾说:“我们家以后,不许买面粉。”哪怕全家人只能啃粗粮。

这不是任性,是气节。

他叫朱自清,是散文《背影》里那个“去买几个橘子”的父亲的儿子,也是坚持写诗写文、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



如今,他的名字仍在教科书里,可很少人知道,他这一生过得有多苦,有多刚。

01

出身不差,却年少当家

朱自清出生于江苏连云港的一个官宦家庭。祖父是海州的法官,父亲也做过官。家境一开始还不错。

小时候,他跟着父亲迁到扬州生活。家里重视教育,朱自清小时候读私塾,后考入新式学堂,一路读进北大预科。



他天资聪颖,还自律。上大学时给自己改了名,从“自华”改成了“自清”。“清”,是他想要一生坚守的原则。

大学毕业,他一边教书一边写诗,很快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创刊、办诗社、写诗评,他样样参与,还写出了中国第一首长篇白话诗《毁灭》。

到了二十几岁,他已经在清华任教,还出版了散文集《踪迹》,文坛地位算是站稳了。



但光鲜之下,家中早已风雨飘摇。

02

情路坎坷,两个妻子八个娃

18岁,他就结了婚,还是包办。妻子叫武钟谦,是当地名医之女。两人感情意外地好,十三年里生了六个孩子。

可生活却并不美满。他教书挣得不多,要养一家八口,还得资助老家的亲人。

更难的是,他和父亲长期不合。两人吵了几年,甚至断了来往。



后来他带着妻儿离开老家,另谋出路。可经济还是紧张,武钟谦长年操劳,最终病重去世,年仅31岁。

朱自清当时31岁,成了带着五个娃的鳏夫。他要教书,要写作,还要做饭哄孩子,一度撑到崩溃。

就在这时,他认识了陈竹隐。

她是个四川女子,读过书,有志向也有胆识。听说朱自清的情况后,非但没退缩,反而主动靠近。

朱自清不敢答应,觉得自己一无所有,连吃饭都要精打细算。可陈竹隐坚持嫁给他,还主动照顾前妻留下的五个孩子。



婚后,陈竹隐又生了三个。加起来八个娃,全靠朱自清一人养家。

日子紧巴,夫妻也曾争执,但两人终究撑了下去。朱自清减少应酬,抽时间做家务陪孩子,陈竹隐也逐渐放下画笔,专心持家。

他们过得清苦,却有情有义。

03

宁死不吃面粉,骨头硬到最后一口气

抗战爆发,朱自清随学校辗转南迁,最终在昆明任教,成了西南联大的教授。

表面上是大学老师,其实月薪只有几百块钱。八个孩子全要养,他常年省吃俭用,营养不良,胃病越来越严重。



到了1948年,战乱不断,粮价飞涨。美国援助国民政府的“救济粮”开始下发,白面、大米,应有尽有。

朱自清早已病重,医生建议他吃点细粮养胃。可他一听是美国救济面粉,当场拒绝。

“宁可饿着,也不吃敌人的施舍。”

当时许多人劝他:“你这样做没人怪你,身体要紧。”他摇摇头,说:“我签过名,绝不能打脸。”

果然,他签过名的《拒绝美援声明》,已送交清华大学。



他还叮嘱家人:“以后,不许用国民党配的美国面粉。”

哪怕,家里已经买了,他也让孩子退了回去。

那年8月12日,朱自清因胃穿孔抢救无效,病逝于北平。终年50岁。

临终前,他还一遍遍叮嘱妻子:“记住,不吃。”

这一生,他写过《春》,写过《荷塘月色》,写过《背影》。文笔温柔,人却倔得像铁。



别人饿了求活,他饿了也要挺直腰板走。

结语:他没留下一分钱,却留下一身骨气

朱自清没留给后人什么财富。他生前写文教书,死后连一套房都没留下。妻子拉扯八个孩子,生活依旧艰难。

但他留住了骨气,也留下了一个民族的脊梁。



他是一个好作家,一个不圆滑、不油滑的文人。他有过自责,有过遗憾,但始终坚持初心。

他不完美,但他真实。

正因如此,他的文字穿过时间的风沙,依旧打动人心。

或许这就是他活着的意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