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每个边上,都有风景美丽。」
◆◆ ◆
图文原创:人生边边
欢迎转载,谢绝抄袭
01
执念与天机:
修道者的永恒叩问
有很多事物,世人无法强求。
得之也幸,失之也命。
这似乎是某种定数,让人坦然,也让人释然。
然而在寻道之路上,紫阳真人张伯端素来是一往无前的,不为抗命,不为我命由我不由天,仅为心中那一缕执念。
朝闻道,夕死可矣。
张伯端自谓已窥见那缥缈难测的天机:
天地才经否泰,朝昏好识屯蒙。辐来辏毂水朝宗,妙在抽添运用。得一万般皆毕,休分南北西东。损之又损慎前功,命宝不宜轻弄。
02
卦象与火候:
天地运行的动态密码
天地才经否泰,朝昏好识屯蒙。
天地的兴衰变化,如同阴阳盛衰般,能被清晰地感知。
早晚交替之际,也能让人轻易梳理出事物秋毫之变,察觉其初始生发之态。
否泰,卦名,天地交为泰,通也;天地不交为否,塞也。
道家炼丹,取否泰卦象,两卦阴阳相半,象征上下弦月,有利于万物成长。
否极泰来,由否泰卦象可获知炼丹火候,把握温养成丹的时机。
本句“屯蒙”同样为卦名,屯者物之始,蒙者物之稚。
朝屯一阳生于下,暮蒙一阴生于下。
一阴一阳,人身运化,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此乃长生久视之道。
张伯端深刻地领悟宇宙和人生都有其根本规律,有变化,亦有不变。
在变化中窥见不变,以不变应万变,在循环中达至永恒,可谓炼丹真义,亦是天地至理。
辐来辏毂水朝宗,妙在抽添运用。
如同车轮之辐条集中于毂上,如同水流向大海,阴阳相合之道是天地大道,其必然之势不可违拗。
抽添,进火退符之义,引申为去杂念、存神气,平秘阴阳之法。
辐来辏毂,百川汇海,两者虽然一小一大,但都显出同样的规律:
万物聚散有道。
炼丹修行,讲究聚精凝气,不明白宇宙运行规律,就难以达成万脉朝元,更不用说在此目标下调节进退之法。
以《易经》卦象为框架,将自然规律与人体修炼相互参悟,张伯端由此悟出修行者需要在动态平衡中依循天道,顺应天理,精准把握抽添时机。
妙在,这是修炼者的动,亦是修炼者的不动。
03
得一与日损:
超越维度的修行心法
得一万般皆毕,休分南北西东。
“得其一,万事毕”,“得一”之语源自《道德经》,张伯端和老子一样,强调对万物本源规律的参悟,得之则一切修行自然成就,水到渠成。
“一”是根本的,关乎万般皆毕或是万般皆失,得之者方能一览众山小,站在更高的维度明白牵一发而动全身。
此时的修行者当然不必再拘泥什么东南西北,一在,万般在。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张伯端其实同时也指出修行者的歧路——
很多人困于东南西北的眼前限制,终究无法领悟一的超越与广阔。
囿于一叶,失于森林,这又怎么可能仅仅是修行者才会落入的困局呢。
损之又损慎前功,命宝不宜轻弄。
“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之又损”,语出《庄子·知北游》。
在庄子的语境中,明显可见损之又损并非贬义,乃是为道者的修行之路,其代表去伪返朴,以无为之境为终点。
身为修行者,应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精进,谨慎对待一路所走过的风风雨雨。
成就和过失,都一样珍贵。
所有过往取得的成果,没有一样可以被轻视和丢弃。
至于“命宝”二字,原是内丹术语,指人体先天元气,此处比喻修行之根本根基,联系上下文可指对“一”的发现与重视。
张伯端由此劝诫后人应追求内在本质,而不应为外在表象所困扰。
同时,修行者不能止步于前,要不断完善自我,不被过去所困也不忘过去,珍惜一路走来的所有成果。
04
丹诀与人生:
跨越时空的终极启示
张伯端的一首首《西江月》,其实是一篇篇丹道口诀。
本篇以《周易“卦象为纲,融合老庄哲学与内丹修道精要,指明天道与修行者之间的重要关系。
通过对于“否泰”“屯蒙”的卦象论述,张伯端阐述了自己的时空辩证观,也可以说是天地本质观,自然或曰“道”的此消彼长互根互生应深刻领悟。
人生于世间,仰宇宙之苍苍,俯大地之茫茫,其生何短,其命何渺,当知应对天地存敬畏之心,顺应天时,游乎阴阳,而非阻之争之抗之。
至于对“车辐轴心汇聚”与“百川朝海”的观察,张伯端由此得出他的能量归藏法,以此为眼,修行者可感悟抽添之法,不断在修行之路上向前。
最后便是对天道的强调,得之万般皆毕,失之万般皆毕。
当然,前一个“毕”和后一个“毕”,字同意不同。
整首词作因此自成体系,构建出由“天时”至“能量”再到“大道”的修行路线,完成由道至道的圆满循环。
今天的人可能不会想到去修行炼丹,但生命本身确实是流动的,不进则退,词作中对应遵循事物规律、按总纲调整细节以及珍惜已有宝贵资源等等的提醒,即使放在当下,也依然具有普适性。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张伯端的《西江月》恰似一剂清凉散。现代人被困在996的循环里焦虑,在短视频的洪流中迷失,或许该重读这首古老的丹诀——
当世人学会在"抽添"中平衡得失,在"辐辏"间凝聚心力,那些困扰心灵的焦虑与迷茫,终将在对天道的敬畏与顺应中,化作滋养生命的清泉。
人生君说
“在阴阳流转中把握抽添之机,恰是生命进退的永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