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小区遛弯,听到李阿姨在诉苦。
上前一问才知道她昨晚和女婿大吵一架,原因是她执意给发烧的孙子裹厚棉被捂汗,女婿却坚持要用科学退热法。
李阿姨边哭边说:“他是我的亲孙子,难道我还能害他?”;
可女婿的话更扎心:“现在都什么年代了,您别总用老一套!没用!”
这样的场景,在无数帮子女带娃的家庭里反复上演。明明是辛苦地付出,却换来抱怨和矛盾。
其实,带娃这件事,有时候“偷懒” 才是大智慧。
帮女儿女婿带娃,这 3 件事一定要学会 “偷懒”!
孩子的日常小事,别操心
我们小区的王奶奶经常在楼下广场倾诉,她认为自己对孩子已经足够尽心尽力了,最后却落得费力不讨好,经常被儿子儿媳批评。
这样的经历,应该让不少长辈感同身受。
她孙子轩轩上幼儿园后,王奶奶依旧把他当“小婴儿” 照顾:
穿鞋时蹲下身帮他系鞋带,吃饭时追在后面喂饭,甚至连幼儿园布置的手工作业,都由王奶奶熬夜完成。
直到有天家长会,老师的话如一盆冷水浇醒了她:“轩轩什么都等着别人帮忙,自理能力明显比其他孩子差。”
更让王奶奶心寒的是,女儿女婿私下抱怨她“惯坏了孩子”。
从发展心理学的“自我效能理论”来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通过独立完成任务,建立“我能行”的自信。
当长辈过度包办,看似是爱,实则剥夺了孩子的成长机会。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离开保护就难以生存。
聪明的“偷懒”方式,是把选择权还给孩子。比如让孩子自己挑选第二天要穿的衣服,鼓励他们自己收拾书包。
当孩子系不好鞋带急得直哭时,蹲下来轻声说:“我小时候也系不好,多练几次就会啦!”
这种放手,既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能减少和子女间的育儿分歧。让子女对你刮目相看。
子女的育儿决策,别多想
宝妈群里流传着一个“尿布战争”的故事。赵阿姨心疼外孙皮肤嫩,坚持要用传统的棉布尿布,认为既透气又省钱。
可女儿却坚持用尿不湿,觉得方便又卫生。两代人为此争吵不断,最后甚至闹到要分开住。
这背后,藏着社会心理学的代际差异理论。
不同年代的人,在育儿观念、生活方式上存在天然的认知差异。
当长辈用几十年前的经验强行干涉,很容易引发家庭矛盾。就像用旧地图,永远找不到新大陆。
真正的智慧,是尊重子女的育儿选择。
如果实在不认同,可以先看看,默默记录下科学育儿方式的好处,再找机会和女儿分享自己的担忧。
比如:“妈知道你们查了很多资料,但我担心尿不湿不透气,要不咱们试试看白天用棉布尿布,晚上用尿不湿?”
这种商量的态度,既表达了关心,又维护了子女的主导权。
这样沟通,会避免子女的责怪,还可以让家庭运转更融洽。
夫妻的事情,不掺和
上个月的家庭聚会,本是其乐融融的氛围,却被一场争吵打破。
“妈您评评理!”女儿女婿为买学区房吵架,女儿觉得应该咬咬牙买市中心的老破小,离好学校近;女婿却主张买郊区的新房,环境好压力也小。
我一心想帮女儿,没多想就开口:“听你媳妇的没错,孩子上学是大事。”
话一出口,女婿脸色瞬间阴沉下来,没想到女婿摔门而出。
女儿反而冲我吼:“您能不能别掺和!”
客厅陷入一片死寂,只剩我呆坐在原地,满心委屈又不知所措。
从家庭系统理论来看,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子系统,有着独特的互动模式和问题解决机制。
当长辈贸然介入夫妻矛盾,无论支持哪一方,都会打破原有的平衡,让矛盾更加复杂化。
聪明的“偷懒” 做法,是当个 “旁观者”。
当夫妻产生矛盾时,先安抚双方情绪:“你们别着急,慢慢说。”
等他们冷静下来,再引导他们理性沟通。
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夫妻二人,既维护了他们的独立性,也能避免自己陷入家庭矛盾的漩涡。
帮子女带娃,是情分不是本分。
学会在该“偷懒” 的时候放手、尊重、爱自己,既能让带娃的日子更轻松,还能收获子女的感激和家庭的和睦。
毕竟,真正的幸福,不是牺牲自己成全他人,而是在爱家人的同时,也记得别让自己太累。
最后,希望每个帮忙带娃的老人,都能在轻松中享受和孩子的相处时光,也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在爱与理解中和谐相处!
-The End - 作者-小咖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