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扰民、车位难停、水管老化、墙壁渗水……设施老化、资金短缺,一直是老旧小区治理改造的痛点难点。而在新华路街道的云阳村,小区创新推行的“三圈工作法”,立足小区实际解决了这些难题。今天,和“宁宁”一起来看看云阳村的活力蜕变。

云阳村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售后公房小区,是一个有97户居民的小型小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区出现了下水管道破裂、污水倒流、垃圾无处堆放、路面坑洼等一系列问题,不仅让小区环境变得脏乱差,更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更新改造都需要钱,没钱怎么办?”东镇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任平华介绍,设施老旧急需焕新,资金却十分匮乏,居民对于出资维修、改造方案的意见也不统一,这一度让小区陷入僵局。面对困境,东镇居民区党总支以云阳村为试点,创新推行的“三圈工作法”,它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云阳村幸福生活的大门。

“首先由东镇居民区党总支打造‘核心内圈’,组建起由党总支、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构成的‘四位一体’核心团队发挥‘领头羊’作用;小区改造过程中,东镇居民区的276名在册党员和在职党员构成‘坚固中圈’,通过任务清单认领制度深入治理各环节;最后,由楼组长和志愿者构成的‘活力外圈’则积极激发居民的沟通参与热情,将小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任平华介绍,“三圈”打造汇集了社区多方主体,形成了治理合力。



针对小区无垃圾厢房这一棘手难题,党总支、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等核心团队成员深入实地调研,多方走访协调,最终确定在小区西北角建设标准化垃圾房,并制定《云阳村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同时在修缮过程中实施“阳光账本”制度,通过楼道公示、微信推送等方式公开每一笔费用。这一举措,消除了小区门口长期存在的卫生顽疾。


面对大树扰民、遮挡阳光的问题,小区党员们集结成“红色先锋队”,主动牵头召开专项协调会,邀请园林专家现场制定修剪方案;在居民意见征询方面,推行“党员包楼栋”模式积极走访,充分的沟通与宣传让改造工作得以顺利推进;退休党员们还带领“护绿先锋队”,精心完成小区树木修剪工作,实现长效管理。


另一方面,云阳村积极借助精品改造建设,充盈了小区改造资金,小区路面修整、管道和外墙翻新得以推进。不仅如此,党员们还积极发挥专业特长,为提高小区公共收益出谋划策,利用公用房屋出租每年为小区增收10.3万元。而路面规划修整后多出来的停车位以及增加的停车费用,也为小区的维修基金池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长期的公共收益带来了资金“开源”,不仅解决了当前的改造难题,还让小区未来的治理有了可持续性。

如今,漫步在焕然一新的云阳村,整洁的楼道、葱郁的绿植让人感受到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绿化搞好了,墙壁干净了,车位更加清爽,家里管道不再反水,晾衣服也能晒到太阳了。”提起如今的“幸福生活”,在云阳村生活了四十多年的老居民唐莹感慨良多。


撰稿:何郁柠

视频:周若尘、何郁柠

编辑:毕扬静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