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快到了,各大品牌正摩拳擦掌展开营销比拼。

体感近几年来,母亲节的广告发生了微妙变化,不局限于母亲的单一身份,开始注入独立女性意识,回归个体女本位叙事视角。

但也由于两者之间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交织,一旦平衡不好其中的尺度,很容易酿成翻车惨案。

今年,母婴品牌Babycare的母亲节企划,就在这上面栽了大跟头。


昨天,Babycare释出一支母亲节tvc,短片从产品设计师的第三方观察角度切入,在改进母婴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揭秘当下家庭分工不均,母职压力大的育儿痛点,倡议解放更多解放妈妈的生活方式。

视觉和创意呈现挺好,主题立意也不错,但文案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所有母婴品牌,都应该叫父母婴品牌”

“母亲节别只叫妈妈”



图源:Babycare官微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认为这两句文案读起来有歧义,像是匆忙乱套平权公式应付了事。


图源:小红书网友

母亲节的绝对主角是母亲,感恩和肯定母亲的付出,Babycare选择在这天“督促父亲”,有种“抢功劳”的观感。



“人秋雅结婚,你又唱又跳的”,时间节点很不对。


有网友认为,家庭育儿责任失衡,造成“父亲缺位,母亲全方位”,对于这类社会现象的讨论显然更适合在父亲节展开,也更有意义。


要不就另开一个“父母节”,表面上呼吁双亲育儿,实际抢占母亲话语权。


从品牌定位看,母婴产品是特指服务于母亲和婴儿群体的产品,需要特殊的照顾。

为了堆砌概念,把母婴品牌改为“父母婴”品牌,悖离了最终使用对象人群,显得生硬又蹩脚。



有网友出谋划策,如果是去掉母职绑架,改为“育婴品牌”更正常一些。


亦或者,从“baby”care改名为限定版“mommy”care,简单易懂,直观表达对母亲的品牌关怀。


虽然能get到想要传达的“有事别只喊妈”的立意,但的确容易引起歧义,归根结底还是文案功力和水平不到位。


不过,也有网友不以为然。

认为品牌倡导的意思是让父亲多参与育儿,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争议。



出发点是好的,感觉是当下大家都有点敏感。。。。。。


Babycare大概也想不到,这段文案会掀起这么大的波澜。

其实从网友的讨论声音来看,大家能体会到品牌的营销初衷,但深刻的立意和肤浅的文案营造出一种割裂感。

答题公式对了,但使用对象不对,力气就往错的地方使。

当然,一些网友揣测品牌纯属是想吃黑红流量,个人看来这个说法站不稳脚跟。

因为Babycare 母亲节做了一系列企划,比如后续释出的态度海报,的确是扣题“平等育儿”的品牌价值观,彰显品牌在设计中拆除“妈妈专属”的标签。



图源:Babycare官微

回顾去年Babycare的母亲节策划活动,以诙谐幽默的头条口吻,向全世界广播“爸爸带娃,妈妈快乐”,推动母婴产品“去性别化”。


图源:Babycare官微

可以看出Babycare是想延续看见母亲困境,重塑家庭劳动关系的主题,不过文案拖了后腿。

随着舆论层面的发酵,Babycare最终“悄悄”修正了文案,去掉了饱含争议的措辞,某种意义上也是听劝了。


图源:Babycare官微

至于算不算“翻车”,那就见仁见智了。


说起来,近几年来母亲节营销也频繁踩雷,在各种不当操作中频频“翻车”,引发公众不满。

如果细究这些翻车案例,就会发现背后都指向一个误区——

品牌的营销思维滞后,与消费者观念迭代脱节了。

去年,蓝月亮投放的母亲节电梯广告,堪比反面教材。

海报上的文案却极其引人不适,甚至还喊出了“妈妈,您先用”的slogan......



图源:小红书网友

都到2024年了,还将洗衣塑造成妈妈专属家务,将洗衣科技升级视为送给妈妈的至尊礼物,带有强烈的刻板印象。

引来全网批判后,蓝月亮的公关话术更是“灾难级”。


试图将洗衣服的家务活升华为“爱的付出”,解释本意是想感恩母亲。

嘴绕了十八个弯,心里还是下意识觉得洗衣服是妈妈的分内事。

显然,翻车的核心问题在于品牌价值观的偏差,而非文案的水平或表达。

同样的,还有餐饮品牌发起的“妈妈,我饿了”的母亲节促销活动,带妈妈吃饭送专属定制围裙。



图源:小红书网友

既默认进厨房做饭是妈妈的事,又把隐形压力当做节日奖励,让人汗流浃背了。

更早些时候,半盒田咖啡在包装上印着一句广告标语,“每一位职场妈妈都欠孩子一句对不起”


图源:小红书网友

用居高临下的姿态指责母亲陪伴缺失,罔顾职场女性的困境,实属道德绑架。

在女性普遍倡导“先是自己,再是妈妈”的时候,舒肤佳反其道而行,在列车上投放醒目的广告,“她恨不得一年365天在身边照顾你”


图源:小红书网友

表面上歌颂母爱,实则无形中又加深了母爱=职责的传统刻板印象。

这些品牌广告里,妈妈们都被塑造成了千篇一律的模板形象,仅仅成为了贩卖孝心经济的 “工具人”,这样的呈现根本无法让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那么,好的母亲节广告是什么样的呢?

在我看来,可以用四个字形容“言之有物”,不把母爱绑架在虚无缥缈中,在细腻洞察中看见真实的当代女性。

珀莱雅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关注到家庭中的责任分工问题,连续三年提出“家庭责任不是「仅妈妈可见」,每一份爱都应该在场”、“世上不止妈妈好”和“妈怎么做,听她的”的核心主张。

从正视家庭责任分工的表层架构,到洞察母职无偿劳动的价值内核,再到倾听母亲个体的内心意愿。


图源:珀莱雅官微

这一认知路径的演进,不仅是观察维度的层层递进,更是从制度性分工到情感性体验、从社会规训到个体觉醒的由表及里式穿透。

最终让对母亲身份的洞察超越了功能性解读,让品牌真正触达其作为独立个体的精神肌理与主体意志。

相比Babycare的母亲节企划,显然珀莱雅早已在洞察深度上领先一大截。

不过,Babycare的争议之处,更在于时间节点和服务对象的冲突性。

正如珀莱雅在今年妇女节也犯了这样的错误,延续“性别不是边界线,偏见才是”的品牌价值观,邀请五位用户,分享他们日常生活中面对「偏见」的真实经历与感受,其中有两位男性用户。


图源:珀莱雅官微

在妇女节大谈男性的烦恼,已经背离了节日的精神内核。

要知道,三八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核心是唤醒社会对妇女权益的关注。

男性的自我表达,不应该在38节这一天当做案例代表。


就如Babycare所倡导的母婴品牌,改名“父母婴”品牌般,没有摆正对节日对象的认知地位。

说到底,母亲节营销的屡屡翻车,本质是品牌对母亲身份的认知仍停留在传统框架与流量公式里。

当“解放妈妈”变成生硬的概念堆砌,当“感恩母爱”异化为对母职的隐性规训,当节日营销忽视了“母亲首先是独立个体”的核心前提,再华丽的创意也难掩价值观的错位。

品牌该明白,母亲节的情感共鸣,始于对女性真实困境的平视——

不是在特定节点上急于纠正父亲缺位,而是真正理解母亲作为“人”的多元需求,让祝福回归对“她”本身的价值确认。

只有营销回归尊重与共情,才能让每一份节日关怀,都成为叩击人心的真诚回响,而非悬浮于舆论之上的尴尬注脚。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本账号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账号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账号不承担任何责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