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而
最近,青岛一起“行人安全距离”的案例火了。一位女子走路时突然转身,被后方男子“追尾”导致骨折,最终F院调解男子赔偿7万元。这事儿让很多人惊讶:原来走路也要保持安全距离?
现实中的“安全距离”也许是为了避免意外碰撞的无奈,但网络上的“安全距离”则是迫在眉睫的克制。
网络也需要“安全距离”,否则下一个担责的可能就是你。现实中的“安全距离”是物理上的缓冲带,而网络上的“安全距离”则是情绪和语言的自控。可惜,很多人上网时完全不顾忌这一点,动不动就开喷、辱骂、人身攻击,甚至网暴。
但别忘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最近几年,因网络辱骂被拘的案例比比皆是:有人在v群辱骂他人,被拘留;有人在友圈骂人,被判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更有甚者,因网络暴力导致他人自S,直接被追究刑责。这些案例都在告诉我们:网络上的“安全距离”不是道德建议,而是法律红线!
为什么网络“安全距离”越来越重要?
现实中的碰撞可能只是皮外伤,但网络暴力却能让人精神崩溃,甚至导致人身意外。一旦伤害造成,再删帖、道歉也未必能挽回。而且随着管理制度的完善,相关机构也在加大打击力度,网暴情节严重的可直接刑事立案。以前很多人觉得“网上骂人没事”,但现在不一样了。骂得狠,赔得多;骂得广,蹲笼早。
如何保持网络“安全距离”?
每个人都会有生气的时候!当情绪上头时,先别发任何信息。给自己10秒钟冷静,想想这句话发出去会不会惹祸。否则,愤怒时打的字,90%都会后悔。
很多网暴都是“群体狂欢”,别人骂你也骂,最后集体担责。保持独立思考,别让自己变成“乌合之众”。
当你被骂了,别对喷,直接截图取证,向平台举报或报警。法律会帮你,但互骂只会让事情更糟。
键盘不是凶器,网络不是战场。现实中的碰撞要赔钱,网络上的“语言碰撞”同样要担责。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网络安全距离”的案例被爆出,而那些肆无忌惮的键盘侠,终将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代价。
所以,下次敲键盘前,先想想:这句话,会不会撞疼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