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青岛又“火”了,这次是因为李沧区法院的一桩行人碰撞纠纷:62岁的刘大妈走路时突然转身撞上后方男子王某,最终王某因“未保持安全距离”被判赔偿7万元。

这事儿在网上炸开了锅,网友们调侃说:“现在连走路都要带测距仪了?”“青岛是不是要推出‘行人安全距离险’?”



有人翻出当年的青岛“天价大虾”“啤酒洒尿”“路虎女打人”事件,感叹青岛的负面新闻就像“连续剧”,一集接一集不带停的。

那就先把这事儿掰开揉碎了看。法院调解时说,刘大妈突然转身是主责,王某没保持安全距离是次责,这看似“各打五十大板”的判决,实则暴露了法律与现实的脱节。

《道路交通安全法》只规定了车辆要保持车距,行人之间的安全距离,根本没明文规定,法院却参照机动车规则“类推”判责,这不是“驴唇不对马嘴”嘛!

有律师直言,王某正常行走的注意义务,不应被过度扩大,这7万元赔偿比例显失公平。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判决会不会成为“碰瓷新套路”?以后大爷大妈们,只要在人流密集处突然转身,后方行人就得“破财消灾”,这谁还敢安心走路啊?



其实,青岛做为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这些年为了重塑形象,真是下了血本。市场监管局开展餐饮服务专项治理,推出“放心码”让消费者扫码查信用;旅游旺季派200多人暗访队伍,整治缺斤短两、虚假宣传;还搞“互联网+明厨亮灶”,让后厨操作全程透明。

今年五一假期,青岛入境游订单量暴涨91%,211万人次涌进老城打卡,这说明青岛的努力没白费。可为啥负面新闻还是像“牛皮癣”一样甩不掉呢?

看看网友的评论就知道了:

“以前怕被宰,现在怕被撞,青岛旅游简直是‘步步惊心’!”

“吃大虾、喝啤酒、看海景,结果还得防着大妈转身碰瓷,这谁受得了?”

这些吐槽虽然刺耳,却道出了公众的担忧。就像网友说的:“青岛就像个瓷娃娃,摔一次就有裂痕,修复起来太难了。”



不过话说回来,青岛真的就这么“不堪”吗?

当然不是!栈桥的海鸥、八大关的红瓦绿树、崂山的云雾缭绕,这些美景依然让人向往。青岛啤酒节、海鲜大排档、老城区的文艺小店,依然是游客们的心头好。

但问题是,负面事件就像“病毒”,传播速度太快了。一个“转身赔7万”的判决,就能让网友们连夜改旅游路线,调侃“惹不起咱躲得起”。这提醒我们,城市形象就像“易碎品”,维护起来需要百倍用心,毁掉却只在一瞬间。

说句实话,青岛得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首先,法律得“拎得清”。行人安全距离的事儿,不能再“和稀泥”了。要么明确立法,要么通过司法解释细化责任,别让法官在判决时“自由发挥”,寒了老百姓的心。

其次,执法得“硬气”。像“路虎女打人”这种事儿,虽然官方通报澄清了不实传言,但网友们还是觉得处理得不够“解气”。得让违法者付出实实在在的代价,才能堵住悠悠众口。

最后,宣传得“接地气”。别总想着请明星代言,多听听老百姓的声音。比如搞个“青岛市民文明公约”征集活动,让大家一起参与城市形象建设,比啥广告都强。

青岛啊青岛,你是座很有底蕴的城市,可别让这些“奇葩事儿”把你的金字招牌砸了。咱老百姓都盼着你能痛定思痛,把“安全距离”变成“文明距离”,让游客来了能安心吃虾、放心喝酒、开心看景,不再担惊受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