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楔子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很有意思,说杨浦区发布《杨浦区关于全球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优享计划”的实施细则》。以真金白银支持优质内容创作蓬勃发展,推动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UP主等创作人才成为青年群体中主旋律的传播者和优秀文化的弘扬者。
安居方面, 对创作者在本区内购买首套房给予一次性50万元到200万元住房补贴。入住高品质人才社区优先供给房源,给予每月最高8000元租房补贴。
薪酬奖励方面,未纳入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及本市重点产业领域专项奖励政策的创作者,年度薪酬达到100万元以上,给予其薪酬收入5%到8%的奖励。
落户居留便利方面,国内创作者优先给予落户资格,其配偶、未成年子女按规定随迁随调。外籍创作者在通关通行、在华工作、证照办理等方面给予便利。
因为这个新闻既提到了内容创作者,还提到了住房补贴最高200万,刚好良子也写公众号,良子也有买房的冲动,所以就对这个新闻格外感兴趣了。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吧。
02
初衷
这几年,成为“网红”似乎成了许多年轻人职业的第一追求,但真正成为“网红”的年轻人却是寥寥无几,而更多的是教年轻人如何成为“网红”的所谓专家。
那为什么大家都想成为网红呢?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一夜暴富”的渴望,现在一些头部网红动不动一场直播就带货多少多少亿,挣得盆满钵满,这对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另外镜头中网红的日常生活就是拍拍视频,写写稿子,既不用打卡,也没有老板PUA,这样的生活有谁不艳羡呢?
再然后就是功成名就之后的被粉丝追捧,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是拿多少金钱都无法达到的,人不就是希望被社会认可嘛。
而对于城市运营者来说,
内容创作要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才能成为网红,而网红能带动的各种经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内容的需求日益增长。无论是获取知识、娱乐消遣还是社交互动,内容创作都能满足这些需求。
根据《2023年中国内容创作者生态报告》,国内全职内容创作者数量已经达到500多万,显示出这个行业的蓬勃发展。
所以上海出台这样的政策也就不难理解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金可能是最好的催化剂吧。
03
KPI
我记得职场有句名言叫做:“KPI考核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言下之意是但凡不考核的,我们一律不花力气去做,即使是对工作有很大帮助。
而上海这次出台的政策初衷是好的,考核的指标可能也是可以量化的,但 能否激发更多优质内容的产生,却是很难预料的。
因为这个政策的奖励对象是UP主,而考核UP主的KPI可能就是各大平台的粉丝量,作品的阅读量,以及点赞量等一些指标吧。(如上图)
所以套用职场的理论,一些博主一定会在KPI上大动脑筋,而未必是在内容创作上加大投入。因为内容创作未必能带来好看的数据,但是数据粉饰却是能直达KPI的。(如下图)
另外这个政策的出台,对于做高质量内容的创作者来说,也未必能起到任何激励作用。
这个道理其实也很简单,但凡播放量(阅读量)大的内容,多半是通俗的,娱乐性的,用来消遣为主的,用 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的说法,叫做 “奶头乐”。
既然KPI考核的是阅读量,那聪明的创作者当然会选择往这个上面靠了。
其实良子写了10年文章,早已经发现了这个规律,但受制于“洁癖”,至今也没能完全沉沦。这可能也是良有方没能成为网红大号,很大的一个原因吧。
学习总是痛苦的,特别是做垂直细分领域的技术分享,其实没多少人能看得懂,更没有多少人愿意看,张朝阳除外。
所以上海出台这样一个政策,很有可能会事与愿违,但是广告效应该是达到了。
04
结束语
上海是一个包容的城市,可以海纳百川,但不应该吸引“文化糟粕”。
上海是一个有底蕴的城市,不应该盲目赶“时髦”,而是应该对文化有更高层次的认知和追求。
所以这次的扶持“优秀内容创作者”,政策出发点固然没错,但是方法似乎有点“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