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曾言:“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初闻此语,只觉淡然超脱;待岁月流转,历经人情冷暖,方觉其中深意。
曾经,我们满心赤诚,将每一段关系都视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珍宝,用尽全力去维系、去珍视。然而,时光这位无情的雕刻师,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我们的模样,也让我们对关系有了全新的认知。我们渐渐明白,人生恰似一场孤独的旅行,冷暖自知,悲喜自渡。
所谓成熟,是学会在面对他人忽冷忽热的态度时,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平静;是在目睹他人渐行渐远的背影时,能够坦然地挥手告别。于这纷繁复杂的关系网中,修得一份“心静如水”的从容,不为外物所动,不为他人所扰。
接纳离别,不执念,不挽留
“只因人在风中,聚散不由你我。”每当听到《百年孤寂》里的这句歌词,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感慨。这世间,本就没有绝对稳固的关系,人生如逆旅,我们都是行人,一路走,一路散,聚散离合,皆是命运的安排。
李叔同与诗人许幻园,曾是志同道合的挚友。他们一同居住在城南草堂,每日吟诗作画、饮酒赋诗,度过了许多无忧无虑的时光。在李叔同陷入困境之时,许幻园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这份情谊,如陈酿的美酒,愈发醇厚。然而,命运弄人,战火的侵袭让许幻园家道中落,生活的重压迫使他不得不北上谋生。面对好友的离去,李叔同心中虽有万般不舍,却选择了默默祝福,没有过多的挽留。此后,两人天各一方,再未相见。
王小波曾说:“人在年轻的时候,朋友之间情感很真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轨迹的不同,大家自然会渐行渐远。”成年人的告别,往往没有惊天动地的仪式,有的只是默默的转身和无声的祝福。就像孙中山的原配卢慕贞,17岁便与孙中山结为夫妻,婚后孙中山投身革命,两人聚少离多。后来,孙中山遇到宋庆龄,在慎重考虑后,写信给卢慕贞,陈述离婚缘由。卢慕贞虽内心五味杂陈,却平静地回复了一个“可”字。她深知,有些离别,是命运的安排,无法抗拒,只能坦然接受。
作家马德说:“他人的离开与走散,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事,也是人生常态。”人生就像一场列车旅行,有人上车,有人下车,不会有人一直陪我们走到终点,但总会有新的人上车,陪伴我们走过一段新的旅程。所以,不必追问离别的原因,不必为此忧心伤神,让一切顺其自然,便是最好的选择。
独立自强,不依赖,不期待
曾读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不依赖任何人,那么他才真正算是长大了。”年少时,我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在情感和物质上过度依赖他人,总觉得身边的人会一直为我们遮风挡雨。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我们才明白,没有人能成为我们永远的依靠,只有自己,才是自己最坚实的后盾。
民国时期,作家苏青便是这样一个在挫折中学会独立的女子。她出身贫寒,却才华横溢。经人介绍,她结识了家境殷实的李钦后,两人很快步入婚姻殿堂。婚后,苏青将生活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丈夫身上,过上了看人脸色的日子。生下女儿后,就连平日里疼爱她的公婆也对她态度转变。直到有一次,她向丈夫诉说家中没钱买米,却换来丈夫的一记耳光:“你讨钱态度这么差,给你还不如给舞女。”这一耳光,如同一记响亮的警钟,彻底打醒了苏青。她毅然决然地与丈夫离婚,带着孩子,踏上了卖文为生的道路。她将自己十年的婚姻经历写成小说《结婚十年》,一经出版便引起文坛轰动。后来,她又创办《天地》杂志,邀约张爱玲、周作人等名家撰稿,杂志大获成功。
苏青的故事让我们明白,过度依赖他人,就像把自己的人生交到别人手中,失去了独立和自主的能力。一旦依赖的对象离去,我们便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依赖父母,父母终会老去;依赖手足,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依赖朋友,朋友也有自己的难处;依赖伴侣,伴侣也可能变心。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如努力强大自己。就像一只站在树上的鸟,它从不惧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
路遥说过:“靠自己生活,灵魂都是安宁的。”当我们实现了经济独立,便有了面对人生风雨的底气;当我们拥有了精神独立,内心才会变得强大而坚定。在命运的长河中,我们要学会自渡,做自己的摆渡人,不指望任何人来拯救我们于水火之中。
钝感豁达,不敏感,不内耗
在人际交往中,你是否也是一个过于敏感的人?伴侣的一句无心之语,会让你纠结许久;孩子的一次冷淡反应,会让你失落良久;朋友的一次拒绝,会让你怀疑整段关系;领导的几句批评,会让你彻夜难眠。你就像一只惊弓之鸟,一丁点的风吹草动,都会让你草木皆兵;一丁点的事情,都会成为压垮你的稻草。然而,在所有的关系里,过度敏感只会让我们陷入无尽的内耗,最终受伤的只有自己。
《红楼梦》中,有两个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八十三回,卧床养病的林黛玉,听到窗外老婆子嚷道:“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头混搅!”她立刻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从小没了爹娘,寄人篱下住在大观园里,认定老婆子是在辱骂自己,一下子哭晕了过去。可探春推门出去,却发现老婆子实际上是在教训自己的外孙女。而刘姥姥拉着一车亲自种的蔬菜瓜果,去贾府给大家尝尝鲜。贾府的人根本瞧不上她,不仅嘲笑她寒酸,还在她头上插花捉弄、取笑她。但刘姥姥不怒不恼,反而插科打诨,自嘲是头大母牛,逗得众人捧腹大笑。
林黛玉心思敏感、脸皮薄,别人无心的一句话都会令她暗自神伤,最终在日日忧思中香消玉殒。而刘姥姥活得没心没肺,一生乐天知命,健康高寿。这不禁让我们反思,脸皮厚一点,对别人的闲言碎语一笑而过,生活或许会轻松许多。
稻盛和夫在《给年轻人的忠告》一书中写道:“别人的一句话,拿出来反复咀嚼,过度地分析、思考以及自我否定。这种精神上的内耗,往往比肉体消耗更煎熬。”人生苦短,何必为了他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而耿耿于怀?学会收起敏感的触角,淡化那些不愉快的记忆,不在意他人的目光,不敏感,不内耗,不自我攻击,这才是成熟的标志。
特别认同这样一个观点: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就是没有关系。任何关系,到最后不过都是相识一场。把关系看得太重,只会让自己变得患得患失,痛苦不堪。无论何时何地,自己靠自己,自己宠自己,才是人生最大的清醒。让我们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守心自渡,于关系中觅得一份自在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