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一起看似普通的街头碰撞事件,因法院的一纸判决彻底引爆全网。62岁的刘大妈边走路边打电话时突然转身,撞上了后方正常行走的王先生。撞击导致刘大妈摔倒骨折,被鉴定为十级伤残。尽管王先生第一时间将其送医,但刘大妈一家仍将他告上法庭,索赔18.8万元。



李沧区法院最终以“王先生未保持安全距离”为由,判决其赔偿7万元。这一结果不仅让王先生感到荒谬,更让网友炸开了锅:“以后走路得带尺子量距离吗?”“青岛法院给老年人指了条致富路!”随着舆论发酵,青岛中院连夜删除案件通报文章、关闭评论区,而愤怒的网友则涌入青岛文旅账号留言调侃:“去青岛旅游卡里得有7万存款”“青岛文旅5年白干”。



这起案件最让人愤怒的,不是老人摔倒的偶然,而是法院判决对公序良俗的践踏。法院认定刘大妈“突然转身负主要责任”,却让王先生为“未保持安全距离”买单。试问:行人正常行走时,如何预判前方老人会突然180度转身?若“安全距离”真成法律依据,今后是否要规定“行人间距不得少于1米”?难道走路也要像开车一样装行车记录仪自证清白?



更讽刺的是,刘大妈转身时正在打电话,这一明显分心行为却被法院轻描淡写。按此逻辑,是否所有低头玩手机撞人者都能索赔?法律若连基本的行为因果关系都理不清,谈何守护公平?



网友戏称这是“青岛版彭宇案”,绝非夸张。彭宇案让“扶不扶”成为社会之痛,而此案直接让“走不走”都成了难题。当法律默认“谁受伤谁有理”,就等于给碰瓷者递上一把刀——老人只需一个转身,年轻人就可能背上数万元债务。长此以往,街头见到老人绕道走将成为常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成本将高到无法承受。



更可怕的是,法院调解结果暴露了“和稀泥式执法”的顽疾:为了快速结案,让无过错者“破财消灾”。这种做法看似维护了“弱势群体”,实则是在纵容讹诈,让守法者寒心。



面对舆论质疑,青岛中院选择连夜删文、关闭评论,这种“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态度,彻底激怒了公众。法院本是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如今却成了舆论风暴的中心。更讽刺的是,网友扒出主审法官过往的类似判决,发现“和稀泥式调解”竟非个例——当司法系统把调解率当政绩,公平正义便成了可以妥协的数字游戏。



而青岛文旅的无辜躺枪,更暴露了公权力失信的连锁反应:一次荒唐判决,能让一座城市的形象五年努力付诸东流。游客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对司法环境、社会治理的深度质疑。







从彭宇案到青岛转身案,15年过去了,公众的愤怒从未消失。我们愤怒的不是对老人的冷漠,而是法律对善良的背刺;我们恐惧的不是街头偶发的碰撞,而是司法系统对常识的背离。

法律不该是冷冰冰的条文堆砌,而应传递最朴素的价值观:保护无辜者,惩戒贪婪者。当法院用“安全距离”给路人戴枷锁时,真正该被审判的,是那些和稀泥的判决、捂盖子的作风,以及“谁闹谁有理”的畸形逻辑。青岛文旅的评论区依然充斥着网友的戏谑,但这从来不是一场玩笑。今日我们不为王先生呐喊,明日被索赔的可能是每个普通人。

文末互动:

你觉得“安全距离”该由谁负责?如果你是王先生,会接受7万赔偿吗?在评论区说出你的态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