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创客公社产研组

5月8日,一场罕见的高规格会见在南京定格: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省长许昆林与省会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市长陈之常“双线并进”,分别在上午与晚间会见了中兴通讯新任掌门人方榕。

作为全球通信巨头,中兴通讯40年历史上首位女董事长,甫一上任即获江苏省市两级最高规格接洽,引发了外界对这场"一日双会"背后战略布局的深度解读。

值得关注的是,在方榕4月8日履新董事长仅一个月后,中兴通讯即启动对长三角核心城市的深度对接。

从深圳总部到金陵古都,这场跨越千里的战略卡位,既折射出这家市值超1500亿的科技巨头在6G研发、算力基建等领域的布局野心,更暗含着南京在长三角科创版图中的特殊支点价值。

方榕的此次来访,是否意味着中兴通讯千亿级产业投资版图即将在南京迎来关键落子?


“顶格配置”,释放什么信号?

上个月,创客公社报道了南邮学姐方榕曾带队进行“3G长征”挑战整个欧洲市场的故事。(详见:《》)


回溯中兴在南京的布局,其实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

1993年,中兴通讯南京研发基地落户南京1995年9月,恰逢中兴通讯创始人侯为贵到现在南京软件谷所在的花神庙赏花。时任花神庙村党总支书记徐怀生在交流中了解到:中兴通讯总部在深圳,它的南京研究所大校场附近租了一个旧厂房,主要生产交换机。

当时,徐淮生就向侯为贵建议,与其租赁场地,不如来村里建厂。侯为贵当即表示“可以考虑”。直到1998年通过不懈的努力,村里将10公顷废弃砂石场调整为项目用地,中兴随即办理了用地手续。

2001年11月,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兴南京研发中心竣工;2002年8月,二区奠基;2006年,三区启动建设;2020年,总投资200亿元的南京滨江智能制造基地破土动工;2024年,国内首个五星5G工厂——中兴南京滨江基地建设完成

数据显示,中兴南京滨江基地目前可以实现1分钟生产55G基站数以万计的货箱在数据指令控制下自动分发米长5G基站生产线只需要三四位工程师,实现了大幅度的降本增效。


作为一个“巨无霸”项目,中兴的落户,不仅为南京发展通信产业带动千亿级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吸引了一大批通信行业上下游企业及人才在南京巢栖

华为便是一个经典案例。“因为华为和中兴在深圳就靠在一起,人才交流很频繁,早已形成良性竞争关系。”2005年在南京落地选址时,华为得知中兴在软件谷,当即便决定在中兴旁边安了家再次做起了邻居

因此,此次方榕一行来到南京,也获得了省市两级“一把手”的高度重视。“顶格配置”,释放的信号,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巩固既有产业优势,抢占未来赛道。

会见中,信长星书记表示,“当前,江苏正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网联’,不断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着力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

中兴通讯与江苏合作基础良好、成果丰硕。希望双方围绕创新平台打造、智能制造基地建设、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力争取得更大成果。”

对此,方榕表示中兴将依托江苏的产业体系、科教资源和应用场景等优势,布局更多高端项目,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释放科创活力

在南京市级的会见中,双方达成共识,一致表示,“要发挥中兴通讯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创新积累,用好南京科教人才资源和良好产业基础,更大力度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营造一流产业生态,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贡献。

要面向长三角广阔市场,加快布局算力服务器、5G6G、信创、量子通信、光电子等前沿产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和应用场景对接,努力拓展更多业务增量,助力南京软件和信息产业迈向万亿级。”

南京丰厚的高校人才储备,紫金山实验室等大院大所的顶尖技术资源,都将与中兴通讯一同赋能,推动GPU算力集群、百亿级参数大模型等技术研发突破,为南京构建“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生态,不断释放科创活力。


随着中兴、华为、小米、阿里纷至沓来,近年来,大量的头部企业选择将研发基地落址南京。

通过国内龙头企业技术外溢与投资虹吸,南京正在从“制造强市”加速迈向“智造强市”,江苏也逐步开展着“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的跃迁,省市两级同步提升着在长三角乃至全球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力。


科教赋能,南京向全国“硬核输出”

中兴与南京的渊源,不止是产业布局,更离不开“人才”间的链接

一直以来,南京的城市底气,首先就是来自其“高校天团”的硬核实力,这也是这座城市与越来越多的产业巨头“双向奔赴”的核心引擎。

东南大学的信息工程、南邮的通信技术、南大的人工智能,类似的学科不仅在全国排名领先,更与当下诸多企业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

以南邮为例,据2024届数据,南邮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就业率接近100%,约60%毕业生进入运营商与设备商,承担基站建设、核心网优化等工作;30%毕业生转向物联网、卫星通信、算力网络等方向;剩余约约10%毕业生则跨界转型进入金融科技(如银行数据中心)、智慧城市(如公安系统信息化)等领域,展现学科延展性。


除此之外,南京培养的人才,正在重新定义全国科技产业的版图

“药王”孙飘扬、“铜王”王文银、坐拥2个IPO的汪建国、美的董事长方洪波、科沃斯创始人钱东奇、地平线CEO余凯、知乎创始人周源、Insta360创始人刘靖康等等都在南京留下了求学时光。

前沿产业,技术为王。而技术突破的关键点便在于“人”

除了高校毕业生人才的直接输送,江苏首创的“科技副总”和“科技镇长团”机制,则打开了产学研合作的新“入口”。

据南京市科技局统计,从2013年以来,截至2021年,南京市累计有513人入选“科技副总”。而2024年江苏省科技副总拟选派名单公示时,仅这一年,南京市就有419人入选。

此外,关于“科技镇长团”模式,14年来已累计选派1068名专家赴南京产业链,促成产学研协议4000份,直接服务企业技术升级。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南京又探索实施以“揭榜挂帅”方式为主的“紫金之巅”产业链技术攻关计划。

眼下,南京高校的辐射力,早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输送”。

从南大的人工智能领域重点实验室到东南大学的6G标准化工作站,从南邮毕业生遍布中兴、阿里、华为等大厂到“科技副总”穿梭于长三角生产线,南京正在助力区域实现一场从知识到生产力、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硬核突围”

近二十年,在中国科技产业尤其是互联网产业崛起的宏大叙事中,南京一位默默耕耘“扫地僧”,没有耀眼的光环,却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务实的人才培育机制,悄然托举起一个时代的创新基础。

当人们惊叹于华为的5G技术、阿里云的算力革命、字节跳动的算法神话时,鲜少有人追问这些辉煌背后的“技术底气”究竟从何而来

极少上演喧嚣的“造富神话”的南京,选择了一条踏实厚重的道路:以高校人才为支点,撬动全国通信、人工智能、芯片等核心领域的技术版图。

从这里输出的不仅是人才,更是支撑科技产业突破“卡脖子”难题的技术脊梁。

当下的南京,正在用自己的独特态度书写着:真正的科技力量,不是聚光灯下的狂欢,而是无人知晓处的厚积薄发。

添加创客君微信:chuangke-jun ,备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即可申请加入城市读者群哦!

欢|迎|联|系

文稿相关问题反馈,请联系:zhangtianyi0510

加入城市读者群,请联系:chuangke-jun

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huangke-jun

重丨磅丨报丨告

江丨苏丨创丨投丨圈丨年丨度丨活丨动

丨 丨 丨 | |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