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25日,在对东野十纵防守的黑山防线进攻数天无果后,廖耀湘绝望的发现,这黑山,自己怕是过不去了,而与此同时,部下又报告了一个让他更加绝望的消息,东野的五、六纵与七、八。九纵,正在向他背后和侧翼不断逼近。

不仅如此,东野的一、二、三纵也已经到达黑山,正准备与十纵一起从正面向自己进攻。

这种局势,让廖耀湘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字,那就是“跑”,并且还得马上跑,但往哪里跑呢?这是一个让廖耀湘在当时颇为纠结的问题。



一、廖耀湘的营口“执念”

在短暂的思索之后,廖耀湘最终决定,还是带着部队往营口跑吧。

营口在黑山以南,这里是距离廖耀湘最近的一个港口,只要能跑到这里,那么就能坐船出海,届时,便能“海阔任鱼跃”了。

而对于营口这个地方,廖耀湘有一种深深的“执念”。

早在锦州战役前夕,他就向卫立煌提出,把沈阳国军主力派出一部伺机拿下营口,这样的话便能进可攻退可守,真要是局势发展到无路可退的地步,还能借助营口从海上逃脱。

但奈何卫立煌不听,担心把主力派出去后沈阳兵力空虚,因此此事最终作罢。

到了锦州战役打响后,为了应付老蒋要求沈阳国军西进救援锦州的指令,廖耀湘再次提到了出营口的方案,在他看来,当时东野为攻打锦州,把辽南地区的部队也抽调了过去,这么一来,整个辽南除了地方武装之外,就出现了短暂的真空状态,正是奔袭营口的好机会。

趁着这个机会,只要拿下营口,还可以通过营口从海上直接增兵葫芦岛,照样能救援锦州。

这一次,卫立煌倒是比较认可该方案,但问题是老蒋不同意,为此,老蒋还亲自飞到沈阳单独召见了廖耀湘,迫于压力,廖耀湘也只能答应出率兵西出沈阳。

对廖耀湘来说,营口是最后的且是唯一的退路,正因如此,他才会对这里执念颇深,而在廖耀湘黑山遇阻之后,他自然而然的就在第一时间想到了营口。

只不过此时整个东北的战场态势已经不同之前,东野大军正从四面八方向他迫近,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怎么可能跳出包围圈抵达营口呢?

实际上在这不久前,廖耀湘是有一次能顺利抵达营口的机会的,并且有人已经给他做了一个成功的示范。

这个机会,就是在锦州战役攻坚阶段。

锦州战役打响后不久,外围据点被东野一一扫除,随即便展开了总攻,而为了顺利拿下锦州,东野几乎是把全部力量都押了上去。

其中,东野四纵、十一纵在塔山负责阻击国军东进兵团,而五纵、六纵则是负责切断廖耀湘缩回沈阳的退路,另外十纵是在黑山一带阻击廖耀湘西进,十二纵与各独立师则是作为策应力量协助主力作战,还有就是总预备队的一纵在高桥一带。

剩下的一、三、八纵和二、七、九纵,便是攻打锦州的主攻力量。

整个战场态势十分明了,那就是当时的东野几乎全部的重心都在锦州上,不管是进攻锦州还是阻击国军救援锦州,总之主要精力还是在锦州这边。

正因如此,在去往营口的这一路上,东野的兵力并不多。

而国军52军,即刘玉章部,正是瞧准了这一点并抓住了这个机会,用极快的速度一路往营口狂奔,最终顺利抵达了营口。

当然,廖耀湘兵团体量肯定要比一个军大,并且他一旦有动作,东野必然也会随之响应,但不可否认的是,若是廖耀湘当时拼了老命往营口跑,即便是不能把西进兵团全都出去,但也会带出一大部分。

毕竟当时东野的重心就是锦州,如果廖耀湘决心要跑,也只能等先拿下锦州再说。

但问题是,廖耀湘并没有抓住这次机会,在出沈阳抵达新立屯后,“自作聪明”的想到了一个打彰武以便切断东野后勤补给的主意,因此其兵团从新立屯直奔彰武,更要命的是,他还在这里盘桓了好几天。



这么一来,大好的机会被他白白浪费,而等到锦州战役结束,东野也腾出了手,这个时候他想跑,晚了!

不过即便到了这个时候,廖耀湘仍不甘心,因此在进攻黑山无果,且得知东野各纵正在迫近后,他决定再搏最后一把,试试能不能冲到营口去。

二、辽西覆灭

之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廖耀湘仍想着往营口跑,也是有原因的。

当时摆在廖耀面前的有两条路,第一是回沈阳,但想回沈阳就得经过辽河,大军速度必被拖慢,并且此时东野已经迫近,因此沿途也必将被东野拦截。

而国军多支全军覆没的部队已经证明,打野战,大概率不是解放军的对手,这一点也廖耀湘十分清楚。

因此,回沈阳是下下策,而第二条路,那便是去营口。

当然,去营口的话对廖耀湘来说也是危险重重,但这里面也不乏有机会,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营口掌握在国军手里。

就在廖耀湘盘桓彰武停滞不前之际,刘玉章带着52军成功逃到了营口,由于当时东野主力都在锦州方向,所以刘玉章没费多大力气就占据了这里。

而这么一来,就让廖耀湘看到了希望。

他就觉得,如果这个时候自己全力往营口冲,利用东野主力纵队都在自己周边的机会,只要能冲出去,再由52军进行接应,还是有一定希望的。

当然,这一路上肯定是要有损失的,但就算损失,也比被东野困住全军覆没强得多。

出于这种心理,廖耀湘才有了再搏一把的想法,随后他下令不过在具体安排上,他却打起了小算盘,从某种角度来讲,正是这个“小算盘”,导致了廖耀湘兵团的覆灭。

怎么回事呢?简单来说,就是廖耀湘的私心在作祟。

在决定撤往营口后,廖耀湘下令,由49军和新3军作为先头部队打前站,71军则作为殿后部队,而他的嫡系新1军和新6军,则在队伍中央。

这个安排,可以说是极具“国军特色”。

国军历来的传统,就是把自己的嫡系当“宝贝”不舍得用,而是把非嫡系当炮灰使,类似的例子在各大战场上比比皆是,廖耀湘自然也不例外。

但这种安排通常会带来的结果就是,那些被当炮灰的非嫡系国军部队往往怨气极大,而这就会直接影响战斗力和状态。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被廖耀湘当先头部队的国军49军。

根据49军军长郑庭笈的回忆,该部在被要求打前站探路后,部队意见极大,加上从黑山紧急行军,就让该部的先头部队松垮到了极点。

不仅在前进中毫无队形和纪律(挎着枪一边走一边打瞌睡),同时也基本丧失了警惕,甚至还把东野前来追击的部队当成了“友军”(误认东野追击部队中几个穿大衣的是国军“长官”)。

打前站的部队都成了这个样子,廖耀湘还怎么突破到营口?



也正是因为成功堵住了49军,导致廖耀湘误以为东野主力已经彻底切断了他去营口的道路,因此再次改变撤退方向,决定撤回沈阳,而在撤回沈阳的路上,廖耀湘兵团子在东野各部的猛打猛冲下,最终覆灭在了辽西平原之上。

不过,对于到底是哪支部队成功堵住了49军,历来说法不一。

三、谁才是堵住49军的功臣?

按照普遍的说法,堵住郑庭笈49军的,是东野辽南独立二师。

黑山阻击战打响之前,独立二师最开始的任务,是从盘山一带南下直奔营口,去这里有两个任务,一来是防止廖耀湘从营口逃跑,二来则是防止有敌军从营口登陆对廖耀湘支援。

并且,为了保证独立二师更好的完成任务,东总还在10月20日下令,由参谋处长苏静携带重炮连自牤牛屯出发,与独立二师会合,一并前往营口。

但到了10月21日,廖耀湘没有直接往营口跑,而是向黑山发起了进攻,这个时候东总就认为,独立二师去营口的意义不大,因此就下令,独立二师改道进至新民与半拉门一带,参与到围歼廖耀湘的战斗之中。

而对苏静和重炮连,东总也有新的安排,其中苏静继续与独立二师会合,重炮连则归建。

到了10月23日,苏静与独立二师会合,按照东总命令,他与独立二师在盘山一带隐蔽待命,之后到了24日下午15时,在苏静的指挥下,独立二师主动出击,自盘山北上,并在一野急行军之后,抵达大虎山至台安公路附近的绕阳河交汇处。

正是在这里,独立二师撞上了郑庭笈的49军,由于当时大雾弥漫,两军碰面时距离仅有30米,而敌军因警惕性极差,被独立二师愣是用刺刀全部缴械。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独立二师确实撞上49军不假,但并非是49军全部,而是该军105师前卫团的一部。

这一点,在苏静的回忆里以及《辽沈战役阵中日记》等多个资料中都有记载。

与此同时,东野的另一支部队也抵达附近,谁呢?正是八纵的23师(师长钟明彪),23师当时按照东总指令,前往六间房一带进行布防,结果刚到这里,就也撞上了49军,并且还是49军105师的师部以及该师的直属部队。

随后,23师果断应战,并很快将该股敌人歼灭。

也就是说,独立2师与八纵23师,基本上是在同一时间(25日早7时左右)撞上了敌49军的两股部队,并分别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敌人消灭。

而23师经过审讯俘虏,得知郑庭笈的49军主力就在不远的十七户一带,并且也得知兄弟部队独立二师也在附近。

在独立二师师长左叶的回忆里,同样也验证了这一点,此外,左叶还提到,在当天早上8时左右,他和八纵的司令员段诉权还见了一面,两人经过商议,决定联手向十七户一带的49军主力发起进攻。



所以这就十分清楚了,顶住敌49军并由此让廖耀湘误以为南下之路被切断的功臣,不属于哪一支单独的部队,而是两支部队联手拿下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独立二师这支部队,该师是在辽沈战前没多久才刚完成组建,论战斗经验并不强,但在辽沈战中却表现的相当亮眼,也正因如此,该师在辽沈战役结束后,正式编入了东野主力纵队之一的四纵之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