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的东山岛之战,严格来说算不上什么大规模战役,但经此一役,老蒋为首的国军彻底改主动攻势为被动守势,再也没有明目张胆的发起“反攻大陆”的军事行动。
当然,战役之前的他可并不是这么想的,在“狡如狐,猛如虎”的上将胡琏亲自指挥以及海、陆、空、伞兵多兵种、全方位立体配合下,老蒋对这场败退宝岛后发起的最大规模沿海登岛作战还是十分乐观的。
至少,复刻一次像金门战役、大二担岛和南日岛战役的胜利几乎是稳操胜券的。
不止他这么认为,接连在这三次战役中尝到甜头的胡琏也抱有极大的自信,趁南日岛战役胜利的余威还在,胡琏率数量和装备均占优势的1.3万国军向福建军区驻守的东山岛发起反攻作战。
殊不知,这位数次从解放军手中“死里逃生”并在东南沿海一带制造了不少麻烦的国军悍将胡琏,这一次着实在“老对手”叶飞面前栽了跟头,自此一蹶不起……
东山岛战役之前,叶飞与胡琏曾有过三次广为人知的交手经历。
1949年10月,率三野第十兵团一路势如破竹,连续解放福州、厦门等地的叶飞,乘胜指挥部队发起了金门战役。
由于对国军兵败如山倒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加之渡海登岛作战的船只和后援准备并不充分,结果被驻守金门的胡琏指挥国军第十二兵团钻了空子。尽管参与登岛作战的我军官兵浴血鏖战,但终究因孤立无援而弹尽粮绝,9000余人大部壮烈牺牲,少部分被俘。
受金门战役失利的影响,四野第十五兵团在即将举行的解放海南岛战役中也显得尤为谨慎,一改“大规模登岛作战”为“分批小规模偷渡”模式。
不过,对叶飞和胡琏而言,这仅仅是二人战场交锋结下“不解之缘”的开始。
金门战役失利的9个月后,即1950年7月,叶飞在研究美军太平洋战争时期著名的“蛙跳战术”基础上,再次筹划了以夺取大担岛、二担岛为跳板,继而夺取金门的作战计划,以报第十兵团第28军鏖战金门的“血海深仇”。
遗憾的是,渡海作战经验尚未纯熟的第十兵团第29军258团700余名战士,在胡琏守岛部队的负隅顽抗和多次反突击下,最终以300余人牺牲、200余人被俘和150余人跳海失踪的结果而告终。
接连两次与胡琏交手的惜败经历,让叶飞不得不暂时中止了对福建沿海岛屿的进攻,这反而激发了胡琏反攻我军沿海一线岛屿的决心。
1952年10月8日,胡琏派特务乔装渔民,秘密潜入莆田湄洲湾外的南日岛两天,在得报该岛屿仅有我军1个加强连驻扎的消息后,胡琏决定展开一次偷袭守岛部队的战斗。
3天后,胡琏所部75师的6000余人在中将师长汪光尧率领下,趁拂晓由南日岛北部登陆,突袭驻南日岛守军,同时以两艘驱逐舰、4艘登陆艇组成的混合舰队,在8架飞机的掩护下,向南日岛持续增兵。
至10月11日早晨7时,胡琏部署的登岛部队已达9000余人,敌我兵力对比为10比1,我军已处于绝对劣势中。
由于事前情报有误,导致福建军区28军对岛上敌军的确切兵力和真实情况产生错误估计,因此派出的增援部队仅有1000余人,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战士们死战不退。
最终,尝到甜头的胡琏主动放弃南日岛,挟800余名战俘、数百名地方干部和岛上群众,携1000余件缴获枪支,率部乘船撤往高雄。
接连遭受金门、大二担岛和南日岛“三连败”,不仅让叶飞悲痛万分,也成了第十兵团第28军、29军军史上永远挥之不去的一抹阴影……
即便多少年过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战例汇编》中对“南日岛战役”依旧有着鲜明深刻的词条注释:
不过,对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帅而言,胜败终究是兵家常事,败不足惧,重要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为随时“雪耻”做好准备。
叶飞痛定思痛,立誓打一场翻身仗。巧合的是,叶飞尚未出动,沾沾自喜的胡琏再次携重兵反攻东山岛而来。
胡琏进攻福建沿海岛屿的新一轮作战计划,早在1953年初就初具雏形。这一点,从他给老蒋醒目的电文内容中不难看出:
当然,胡琏还着重向对方提到一个名曰“西方公司”的机构对自己的作战计划表达了明确支持。所谓的“西方公司”,不过是美军抽调军中精英为老蒋训练和装备国军的组织机构代名词,其性质相当于一个军事顾问团。
原本军事顾问团的职责集中在幕后谋划和决策方面,可这次他们却一反常态,不仅在情报和计划上参与支持,还破天荒的帮助组建了一支伞兵特种作战部队。
老蒋和胡琏对此自然是兴奋不已,几番商议后,他们将目标瞄向了福建境内的第二大岛——东山岛。一者我军在此处的防御相对薄弱,二者该岛屿沿岸滩窄水深,有利于大部队登陆作战,三者近陆地区丘陵众多,不利于开战后我军的调兵驰援行动。
下定开战决心后,胡琏先是派出小型舰艇不断袭扰福建沿海海域,以此试探我军的防御部署。不过,高频次的袭扰行动也引起我军前沿部队的高度警觉,加之胡琏所部在金门料罗湾一带大批集结,很快便让叶飞这边意识到:敌人近期会有大规模军事行动。
根据胡琏所部的军事动向分析,叶飞判断对方的进攻目标大概率会是东山岛地区。因此,在正式确定作战计划前,福建军区31军军长周志坚便提前向岛上守军下达了固守待援的严令。
很快,叶飞的作战请示传到军委。意识到老蒋的战略企图后,教员随即与素未谋面的叶飞通了一次电话。在电话中,教员开门见山的询问叶飞“到底能不能守住东山岛”。
叶飞心里当然清楚,经历了此前三次败绩后,教员对福建沿海的战事尤为关注,对自己的作战计划也更加关切,随即,他也给出了对方一个斩钉截铁的肯定答复。
不过,叶飞也借此向教员提了一个请求,即让上饶至福州的汽车集中到福州机动,以随时准备增援东山岛前线。
此外,他特意致电驻守东山岛的公安部队第80团团长游梅耀,反复叮嘱确保电话通讯设施的安全,既要便于他指挥守军作战,又能让自己随时了解前线战事情况。
随后,登岛视察完防务的叶飞,在得到游梅耀本人“人在岛在,打死了化为肥料长庄稼”的庄严承诺后,满怀期许的回到作战室,紧锣密鼓的指挥与胡琏的决战。
带着教员本人的殷殷嘱托和一雪前耻的战斗决心,叶飞与胡琏的新一轮较量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1953年7月16日拂晓,胡琏所部驻金门第45师2个团、第18师1个团,以及特种游击第42支队等1.2万人部队,分乘4艘驱逐舰、9艘运输舰抵达东山岛海域,于当天5时许正式换乘登陆艇对东山岛展开了抢滩突袭。
由新竹飞来的22架运输机也准时到达预定位置,所载600余人的一个伞兵营在东山岛北部八尺门渡口也开始同步实施空降作战。
考虑到1.3万人和千余人东山岛守军的悬殊对比,胡琏心中暗暗窃喜,似乎在自己强大的攻势面前,几个小时就可以解决这场战斗。
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他的一举一动,早在叶飞的预料之中。尽管整体局势对岛上驻军不算有利,但按照战前预定计划,第80团3个营分驻公云山、王爹山、牛犊山等三个高地,在相互依托、形成交叉火力的同时,据险死守。
而最为关键的八尺门渡口争夺战,也在同一时刻激烈地打响。作为进出东山岛唯一通道,国军600余人伞兵营与我军仅有的90余人水兵分队展开激战。
虽然兵力差距悬殊,但立足未稳、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的敌人面对我军短兵相接的战术,随即陷入被动挨打的状态。激战三个多小时后,随着福建军区第31军91师242团增援部队赶到,仅一个小时,蒋军伞兵营便全军覆没。
另一边,早就憋足了一口恶气、渴望报仇雪耻的第28军、第29军驻福州、莆田3个团的增援部队,也迅速征集地方车辆前往驰援,于7月16日上午10时先后登上了东山岛。战至7月16日晚上20时,驻汕头的第四野战军41军的一个团,也长途驰援,成功登岛。
坚守东山岛三个高地上的公安军第80团,在等待援军的这段时间里,游梅耀指挥全团釆用三面交叉火力,中程用山炮直瞄,近程用轻重机枪射击,完全压制正面进攻的敌军,艰难且顽强地守住了三处高地。
停泊在近海的国军驱逐舰虽然不停的用舰炮对山头进行轰击,但对于设有防炮洞的守备工事而言,所造成的实际威胁并不明显。
随着我军大批增援部队的到达,敌我强弱之势逆转,战场攻守易形,战至7月17日19时,在驱逐舰上指挥作战的胡琏眼见取胜无望,命令部队停止进攻,登船撤离,大败而去。东山岛战役就此宣告结束,叶飞凭借此役,终于成功扳回了一局。
1953年7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在醒目位置刊载了这次东山岛战役胜利的捷报:
自此之后,老蒋再无向东南沿海一带发起反扑行动的实力和野心,取而代之的,是我军在掌握战略主动权的情况下,陆续解放浙东沿海岛屿,并以炮击金门的形式来震慑左右横跳的美军。
而叶飞这边,不仅兑现了与教员通话时的歼敌承诺,也一雪从金门战役到南日岛战役的“战场之耻”。
“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叶飞指挥的东山岛之战大概就有这么点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