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局长来了
牛局说:几乎每一个进入体制的新人,都对未来的发展前途充满憧憬。然而他们中的多数人并不知道,早在自己迈入单位大门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发展上限。这种说法虽然听起来宿命,但是却揭示了体制运行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一、决定一个人级别的主客观因素
1、所在单位的行政级别
如果你考取的是部委,那么恭喜你,你的级别天花板为部级。
如果你考取的是省级机关,你的级别天花板为厅级。
如果你考取的是县级机关,你的级别天花板为处级。
2、个人年龄与资历
体制内层级是金字塔结构,从科员到处级,从局级到部级,每一级台阶都有一个坐标点,清晰地标注着年龄界限与资历要求。
例如,从科员到正处级职务的理想化晋升路径,理论上需要的最短时间如下:
本科起点:3(科员→副科)+2(副科→正科)+3(正科→副处)+2(副处→正处)=10年。
硕士起点:0(直接副科)+2+3+2=7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为职级晋升(如四级主任科员→二级主任科员→四级调研员→二级调研员)。如果担任实际领导职务(如副镇长→镇长→副县长→县长),难度更大,时间通常更长。
3、现实中的制约因素
一是职数的限制。虽然具备了晋升条件,但是单位不一定有空缺职数。二是基层工作经历的限制。有些省份规定,省级机关职务晋升必须具备3年本系统工作经历。三是年龄的限制。一般35岁为科级干部的晋升门槛,45岁是处级干部的晋升门槛。
二、体制内的选拔机制
关于干部提拔,民间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自己要行,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得行”。这句话包含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自己要行,说的是一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业绩、能力。
第二层:有人说你行,指的是这个人的业绩、能力还要要得到他人的认可。
第三层:说你行的人得行,强调的是认可这个人的人必须有足够的话语权。
如果说实现第一个层需要打打杀杀的本领,那么到达第二层和第三层,靠的则是人情世故。
由此可见,“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放之四海皆宜,体制也不例外。
三、干部提拔只可意会的“文化密码”
体制内有一套不成文却至关重要的行为准则和话语体系。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往往一辈子都捅不破这层窗户纸。
如果一个人出生在领导干部家庭,那么,他从小耳濡目染父母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其实就是在接受父母关于领导力言传身教的培养。
而草根出身的人,从小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是“到哪勤快点,多干点活,累不死人”,其实就是在把子女当做工具人培养。
所以,当草根出身的人听到领导说“原则同意”“你看着办”,一头雾水时,领导干部家庭出身的人,对领导的意图早已经心领神会。这种文化资本的积累,需要的是代际传递,而非一朝一夕可致。
当然万事皆有例外,现实生活中也有无师自通的天才,电视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陆长会就是这样的人。他虽然是农村出身,但是却凭借长期的基层工作经验积累、察言观色的过人功夫和高超的马屁功夫,击败了只会纸上谈兵的部长女婿,被提拔为副局,实现了阶层跨越。只不过类似这种“定数中的变数”逆袭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而陆长会之所以能成为黑马,基层工作的历练只是成功的一个方面,对人情世故的精准拿捏,才是他打破天花板的有力契机。
体制如同一部精密运行的机器,每个零件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早已在设计之初就进行了缜密规划。只有在机器运行出现不畅时,小小的螺丝钉才会被发现它的重要性,因而得到维护保养,享受之前不曾有的待遇。只不过这种小概率事件,可遇而不可求。
实现阶层跨越是每一个体制人的美好愿望。如果有逆天改命的机会,那就好好把握住,不要让运气溜走。如果没有运气,也没必要气恼,也许按部就班,顺从命运的安排,就是平安的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