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京将步入“双机场”时代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引发广泛讨论和关注。要知道全国共有22个超大特大城市,只有北京、上海、成都拥有双机场,这意味着南京将成为第四座全国“双机场”城市。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机场正在成为城市区域发展的标配,而“双机场”,更是全国超大特大城市努力的目标。作为经济大省,江苏多地正在机场布局上谋划和发力,加入到全国的城市机场竞逐战之中,并以机场建设牵引城市的经济产业发展。
江苏9大机场奋勇争先
提起江苏的机场,除了南京的禄口国际机场外,要数“苏州梅友机场”最为有名——网友们对苏州正在努力争取建设机场的俏皮称呼,而对于其他机场则较难一下子叫出名字。但如果深入分析观察江苏的机场发展状况,则是另外一种景象。
作为公认的经济大省、超级“流量”入口,一是江苏的机场密度全国领先,二是江苏机场等级也在全国各省市前列。
江苏面积只有约10万平方公里,但在13个地级市,已经拥有9座民航机场,分别是:禄口国际机场、无锡硕放国际机场、徐州观音国际机场、常州奔牛国际机场、南通兴东国际机场、连云港花果山国际机场、淮安涟水国际机场、盐城南洋国际机场、扬州泰州国际机场。
如何判断一个机场的性能和规格?在民航领域,有一套严格的等级指标来对机场进行定级,以飞行等级为标准,我国机场可依次分为4F、4E、4D、4C、3C、3B、2C、2B等等,4F是最高级,该级别机场可以起降空客A380等超大型客机,4E次之。
那么,江苏的9座民航机场等级如何?数据显示:1座4F级机场,5座4E级机场,2座4D级机场,1座4C级机场。这也就意味着4E级以上机场有6座,江苏的高等级机场数量及占比,在全国各省中居于前列。
除了机场等级,旅客吞吐量也是反映机场发展的重要指标。记者从中国民用航空局的2024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吞吐量排名看到,全国268个民用机场中,江苏9座机场吞吐量全部超过百万人次,排名全部位于百名以内。其中年吞吐量超过千万的有两座,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和无锡硕放国际机场,吞吐量分别为3117万和1050万人次,增幅分别达到了14%和19.4%。排在江苏第九位的连云港花果山国际机场,位列全国86,吞吐量也达到了156万人次。
南京“双机场”城市呼之欲出
最近,不少媒体文章报道称,南京将成为继北京、上海、成都之后,全国第四个实现“双机场”的城市。
这一消息从何而来?记者查询得知,近期,南京对外发布了《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发展专项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专项规划》),《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将适时启用马鞍机场民用功能,并力争早日开工禄口国际机场三期工程。
也就是说,若此规划得以顺利实施,南京的确会成为“双机场”城市。这里的“双机场城市”,是以4E/4F级大型枢纽/干线机场且机场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为前提,不含小型支线民用机场,更不包括直升机、飞行器适用的通用机场。按照这一标准,在我国20多个拥有2座及以上机场的地市中,目前仅上海(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北京(首都机场、大兴机场)、成都(双流机场、天府机场)三座城市满足“双机场”城市的条件。
马鞍机场在哪里?据南京市六合区政府官网信息,南京将规划“一主一辅”航空总体布局。禄口国际机场为主要机场,马鞍机场为辅助机场,主要服务于江北新区及都市圈北部城市。从地图上看,马鞍机场位于南京城北六合区马鞍街道,六合区往北、往东、往西,分别是淮安、扬州和安徽滁州,均为南京都市圈成员。
南京为何要布局第二座机场?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涛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南京都市圈里,虽然还有几座机场,但这些机场的能力达不到分流禄口机场客货运的作用。“最主要的原因不在于它们体量小,而是分别离禄口机场距离太远。”
杨涛分析,此前规划明确提出,2035年南京全市常住人口规模1300万人以内,服务人口1560万人。届时,整个南京都市圈常住人口将超过现在的3500万,有可能达到4000万—4500万。以这样的人口规模看,其潜在的航空客源仅仅依靠禄口机场是难以满足发展需要的。
若马鞍机场成功实现军民合用,那么不仅能缓解禄口机场的运输压力,其与北沿江高铁站点的“零距离”优势,还能有效实现“空铁联运”。
诚然,“双机场”对城市航空能级的带动作用已被验证。但新机场,也意味着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投入。规划“双机场”,南京如何下好这盘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兴平表示,关键在于“双机场”的定位,“马鞍机场应该和禄口机场形成错位分工,马鞍机场辐射江北新区、苏北甚至安徽的部分区域,可以更多瞄准国际货运功能,同时发展客运的支线功能,这样从功能上和禄口机场形成有效互补。”
从长远发展角度看,如何更好发挥“双机场”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王兴平认为,江北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以产业功能为主,打造好马鞍机场的临空经济,让产业功能、物流功能与航空运输功能形成有效衔接。
苏州、南通机场大步向前
提起江苏的机场“江湖”,就绕不过苏州,虽然苏州还没有民用机场,但网友名字都取好了——“苏州梅友机场”——也可看出人们对苏州机场的期待。好消息是苏州的通用机场已经在“路上”了,这次苏州能实现“曲线救国”吗?
从政策与审批的“绕道”空间来看,国内已有通用机场“升级”为民用机场的先例。例如,2019年,遂宁安居通用机场获准升级为民用运输机场。那么苏州的“机场梦”是否也能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来实现呢?
专家称,尽管存在可能性,但通用机场转为民用运输机场充满挑战。苏州若想“曲线救国”,需在规划初期便预留政策突破空间。同时,面对长三角紧张的空域资源,摆在苏州面前的竞争压力仍然较大。
而在苏州对面、长江北岸的南通,一座新的超级机场正在加速建设。
根据最新消息,南通新机场首期将建设两条跑道,其中西一跑道为4E,东一跑道为4F,首期航站楼52万平方米,超过南京禄口机场T1和T2航站楼面积总和。预测到2035年,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飞机起降34万架次。
规划提出,南通新机场是以上海第三机场而存在,将与上海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共同构成上海多机场体系主枢纽功能定位,“三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
在杨涛看来,南通作为带动苏中苏北整体协同发展的龙头城市、上海大都市圈核心圈副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使其成为苏中龙头枢纽机场、上海大都市圈第三枢纽机场和南通市域及周边区域服务的特大型枢纽机场,是恰如其分,非常必要,势在必行的。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娜 徐梦云 熊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