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秋季,根据上级传来的可靠情报,华北的日军即将对八路军太行山根据地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扫荡”。然而,情报并未详细透露日军将动用多少兵力、主要的进攻方向以及采取何种战术。这些关键信息的缺失让八路军方面的指挥官面临重重困难。

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收到这一消息后,为了精准了解日军的动向,他决定采取抓俘虏的手段,力求通过俘虏获取更多情报。他特别要求各分区重点抓捕日军俘虏,并明确表示:“要抓就抓日本兵,最好能抓到个日军官兵,伪军俘虏没什么用。”



要知道,抓日军俘虏并非易事。根据历史资料,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期间共俘虏了6213名日军,而整个正面战场,中国军队获得的日军俘虏总数不足3000人。秦基伟曾经提到过:“日本兵死也不投降,即便你抓住了他,三分钟之内他也会自尽。”

考虑到此次抓俘虏的任务时间紧迫且极具挑战性,秦基伟决定对一分区负责侦察和作战的干部下达紧急命令:“必须在一个月内,抓到一个活的日本兵。”为此,他组织了一个特别精干的小分队,执行渗透和潜伏行动,经过一番辛苦努力,最终抓获了两名日军士兵。小分队将这两名日军士兵装进麻袋,成功带回。然而,令秦基伟大失所望的是,打开麻袋后发现,一个日军士兵因伤势过重已经死亡,另一个则因挣扎时被塞上布袜子自尽了。秦基伟气得猛拍桌子,愤怒地说:“煮熟的鸭子竟然飞了!”

虽然失望,秦基伟冷静下来后意识到,抓捕日军俘虏的任务的确是异常艰巨的。为了加快进度,他决定亲自指挥,并选定了井陉县和获鹿县这两个日军设防严密的模范县。他的计划是利用日军的麻痹大意,通过远距离、大纵深的作战方式,在日军的防守薄弱地带抓住机会。



为什么秦基伟会选择在这样一个“模范县”出手呢?这些地方日军的防守最为严格,但也正因如此,冒险进入这些地方能够令敌人毫无准备。秦基伟认为,在与敌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既然不怕风险,就要大胆行动,抓住任何可能的机会,因为一旦成功,带来的效果将远超预期。



秦基伟对这一任务的高风险有所意识,但他深知,既然已是战争,风险便不可避免。事后,他不禁感叹:“我当然希望能够安稳在家里等着俘虏掉下来,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经过详细部署和准备,秦基伟亲自率队,在井陉和获鹿两县的交界处进行侦察。他通过开会与当地的敌工干部交流,了解日军防线和行动规律后,决定趁日军麻痹之际,展开一场深度渗透和突袭。

一天夜里,秦基伟带领小分队悄无声息地进入了日军两个据点之间的必经之路,藏身在高粱地里准备第二天行动。当晨曦初现,秦基伟通过望远镜观察到日军的动态。突然,他发现一个骑着毛驴的日军士兵,悠闲地从东向西走来,且身后没有其他部队跟随。此时,秦基伟命令捕俘排悄悄行动,准备抓捕这个单独行动的士兵。

日军士兵走进了设伏点后,突然一阵剧烈的震动,这名士兵连同毛驴一起掉进了早已挖好的陷坑。捕俘排的战士们迅速扑上去,将这名日军士兵绑起来,并塞上布袜子。可惜,在抓捕过程中,排长稍微迟缓,结果被日军士兵咬掉了一截手指。



尽管如此,秦基伟依旧命令战士们将这名俘虏像抬猪一样抬回营地。原本秦基伟希望从日军士兵身上获得重要情报,然而搜身后并未找到任何保密文件。后来,这名俘虏被送到延安反战同盟,通过一番耐心教育,他最终透露了一些有价值的情报,表现也算不差,直到抗战胜利后被送回日本。



这次成功捕获日军俘虏的行动,在八路军中广为流传,日军在模范县的防备愈发严密。几个月后,前来参观的美军观察员惠德曼上校听到秦基伟讲述这次经历时,忍不住笑出声,连声称赞:“OK!”然而,当惠德曼离开一分区,前往二分区时,恰巧遭遇日军的最后一波扫荡,不幸在途中遇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