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二甲镇:地铁+空港双轮驱动的未来之城

南布洲土著吴梦达分析指出 轨道交通1-1东延路线对二甲镇发展的战略 吴梦达

南布洲城市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2025年5月9日 阅读时间 8分钟 城市规划, 交通枢纽, 区域发展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南通新机场与轨道交通网络的协同发展成为重塑区域空间格局的关键变量。本文基于南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框架,深入分析轨道交通1-1号线东延方案在十甲西路口设站对二甲镇发展的乘数效应,揭示这一交通节点如何将传统古镇转型为"地铁小镇+空港小镇"的双重身份,并探讨其作为通东地区门户枢纽的战略价值。

战略定位:长三角北翼的空铁联运节点

根据《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南通新机场定位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轨道交通1-1号线作为连接主城区与空港的动脉,其线路走向直接决定了沿线城镇的发展能级。吴梦达团队的研究表明,在光明大道十甲西路口增设站点,将使二甲镇成为南通罕见的"双交通优势区"。


二甲镇在长三角的区位优势

图示显示二甲镇位于南通新机场与主城区之间的战略位置,未来将成为空铁联运的重要节点

从空间经济学视角看,这一站点设置将产生三重效应:首先,形成15分钟直达机场GTC(地面交通中心)的快速通道;其次,激活余西古镇与空港商务区的功能互补;最后,构建通东地区"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内河航运"的多式联运枢纽。


"轨道交通1-1号线十甲西路站的设立,不仅是一个交通节点的增加,更是重构了通东地区的城镇体系等级。二甲镇将从传统的农业服务型城镇跃升为承接空港经济外溢的首站。"

—— 吴梦达《南通空港都市圈形成机制研究》

空间重构:古镇保护与空港经济的共生

《南通市通州区余西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显示,余西古镇作为南通市域内保存最完整的盐业文化遗址,其保护范围与轨道交通廊道的空间关系至关重要。规划提出的"核心保护区—景观协调区—乡村营建区"三级保护体系,恰好能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开发形成梯度衔接。


余西古镇保护范围与轨道交通廊道的关系示意图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的混合开发模式



TOD模式下的功能复合

以十甲西路站为中心,800米半径范围内可形成四个圈层发展结构:

  • 核心圈层(0-200m)

    :布局商业综合体、游客服务中心和交通换乘设施,日均客流预计达1.2万人次

  • 次级圈层(200-400m)

    :发展文化创意、特色餐饮和精品酒店,衔接余西古镇旅游线路

  • 外围圈层(400-600m)

    :配置人才公寓和创新创业空间,承接空港物流、会展等产业外溢

  • 协调圈层(600-800m)

    :保留生态农田和传统村落肌理,发展观光农业


当轨道交通的现代性与古镇的历史性相遇,产生的不是冲突而是化学反应。十甲西路站将成为连接两个时代的时空转换器,让旅客在10分钟内从高铁时代穿越到明清盐码头。

产业跃迁:从传统农业到空港经济的三级跳

二甲镇现有产业以纺织、农产品加工为主,2023年第三产业占比仅为38%。轨道交通与空港的双重赋能,将推动产业体系实现三个维度的升级:


二甲镇产业空间重构示意图↑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将形成"前店后厂"式的空港关联产业集群

1. 文化旅游业的提质扩容

余西古镇年接待游客量目前不足10万人次。轨道交通开通后,通过与新机场的"空铁联运+文旅专线"模式,预计可实现:

  • 游客量增长300%,其中过夜游客比例提升至40%

  • 非遗工坊、通东盐文化体验馆等业态的客单价提高2-3倍

  • 形成"香光寺—余西—通州湾"的黄金旅游三角

2. 临空产业的精准导入

根据机场15分钟交通圈产业分布规律,二甲镇可重点培育:

  • 航空物流

    :冷链仓储、跨境电商保税仓

  • 高端服务

    :航空培训、飞机租赁等2.5产业

  • 智能制造

    :航空器零部件精密加工

3. 农业的附加值提升

利用轨道交通带来的客流优势,推动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品牌农业"转型:

  • 发展空港食品特供基地,建设有机农产品展销中心

  • 开发农业研学线路,与余西古镇文化体验形成互补

  • 培育"通东味道"区域公共品牌

结论:二甲镇的枢纽城市之路

轨道交通1-1号线十甲西路站的设置,将使二甲镇完成从"通东小镇"到"枢纽城市"的身份蜕变。这一进程不仅需要交通基础设施的硬件支撑,更考验规划者处理三大关系的智慧:古镇保护与现代化开发的平衡、交通节点与城市功能的融合、短期效益与长期价值的取舍。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背景下,二甲镇的实践将为中小城镇的能级跃迁提供宝贵样本。

吴梦达团队建议,应尽快启动《二甲镇站城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建立轨道交通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多规合一"机制,并探索"站点收益反哺古镇保护"的创新模式,让交通红利真正转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



南布洲城市观察

WATCH POPULAR NEWS

我们致力于用专业视角解读长三角城市发展,提供前沿的空间规划研究成果

© 2025 南布洲城市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