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迷上了种一些东西,前段时间一直在宿舍里面种各种观赏性的植物,最近突然又想种红薯。
原因是看到有人在网上发他的乌龟吃红薯叶子,突然想到我应该也可以给乌龟种一些红薯给他们吃。
今天有一个网上的大一男生找我,说他们有一个课程作业是写2000字的小短文,大概主题是家国情怀,青春梦想和未来畅想之类的。
突然就想到了知青文学。
我对知青的了解不是特别的多,但是也是看过很多关于知青的回忆或者知青写的小说或者是一些侧面的描写。
印象最深的有好有坏,首先好的方面是我从小就特别爱看的沈石溪的小说。
沈石溪是当初去云南西双版纳下乡的知青,他的小说大多都以自己为故事原型讲的自己在西双版纳当知青时候的故事,比如说养了一只老虎,比如说和大象有什么交情,再比如说碰到了一些森林里面奇奇怪怪的动物。
这些给当时非常年幼的我留下了一个非常非常美好的热带雨林印象,以至于我第二次去云南就和海星一起去了西双版纳,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然后还有田壮壮导演拍摄的第一部作品《红象》,是他和几个第五代导演一起拍摄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取景也是在云南,应该也是西双版纳,云南真的是很多知青下乡的地方。
(电影《红象》)
因为我这个人比较喜欢大自然,比较喜欢干一些体力劳动,我觉得让我去当知青,去种地,去观察农作物四季的生长,去喂羊,去喂牛,去和大自然打交道,去烈日下劳作,在晚上听着蝉鸣睡觉。
我觉得或许我是愿意的
但是这一切也只是基于我的想象,我可能想象不到晚上被蚊子叮的睡不着觉,烈日下皮肤被烤的发裂,或者又是什么什么样的困难。
不好的方面在于原来看过很多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里面提到的知青都是被蒙蔽的存在,大量的知青将自己的生命和健康献给了口号,大量的知青带着悔恨和失落又一次回到城市。
我不确定哪个是真的,但是我想说的是知青这种极具有时代色彩的产物以后估计也不可能再出现了。
毕竟根据我了解到的知青之所以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导致了大量的大学生没有工作,于是领导人发挥了自己的个人魅力,号召农村去养活城里的待业大学生。
这就是温铁军所讲到的成本转嫁论,是一次农村承接城里劳动力的成本转嫁。
现在的情形来看,似乎城里的大学生也是过剩了,但是如何将大学生号召回农村呢?
如果可以,其实我挺愿意的,但是或许不可以,因为我所知道的很多条件我都挺难达成的。
(电影《青春祭》)
说实话,真的挺想去支教的。
但是又因为很多功利化的考量吧,如果去支教,那就是白白浪费一年,如果去农村,那就是白白浪费了一年,那这样在找工作的时候就失去了应届生的身份。
如果能有一个技能保留应届生身份,又能让我去农村的方案我觉得或许会很好,但是这样想很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