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吉利德宣布将加大对美国业务的投资力度:110亿美元。这些金额将用于其在美国的制造和研究中心建设。

近期,已有不少于9家外资药企承诺在美国增加投资,包括强生、礼来、艾伯维、诺华、罗氏、安进、默沙东、百时美施贵宝等,都公布了未来几年在美国的新增投资计划,金额少则数十亿美元,多则几百亿美元。

就在吉利德声明发布的两天前,特朗普又签署了一项“促进国内关键药品生产的监管减负”行政命令:要求除FDA外,环境保护署也要加快建设处方药、活性药物成分和其他必要原材料的制造设施。这相当于解决了美国原料药被“封锁围剿”的后顾之忧;另外还要求FDA减少批准制药厂所需的时间,并且增加外国制造工厂的费用和检查。

这些政策都明确透露出一个信号:美国正在加速推进医药制造回流,这直接威胁到那些做代工的非美企业生产的价格和稳定。

新规解决原料药供应问题

吉利德本就打算在2030年投入210亿美元,特朗普签订新政策之后,吉利德把投资计划追加到了总额320亿美元,这些真金白银将在近5年全部投到美国业务。

按吉利德的规划,新增资金的大头都将投入技术、运营和研发基地;预计40亿美元用于资本项目,如新建实验室和购置设备;最后的20亿美元,则会投资于数字化和先进工程项目。



美国关税政策的推动下,如何解决原料药供应问题,成了各大跨国药企最头疼的事。去年,吉利德HIV业务实现营收196.12亿美元,占总营收的68.2%。但一些大宗药品原料药都是依赖进口,抗HIV药品的合成酶抑制剂就大多依赖供应商。

吉利的德其他治疗领域并没有太大的突破。吉利德曾喊下“在2030年前成为抗肿瘤巨头”,但至今产品后线潜力不足:

TIGIT“不明朗的未来”,让表现遥遥无期;最有前景的是戈沙妥珠单抗,却在非小细胞肺癌和尿路上皮癌中接连失利;去年,斥资49亿美元买来的CD47也被踢出了管线;CAR-T产品随着KitePharma的费城工厂的关闭,可能也前景暗淡。

在这样的情况下,吉利德其实面临很大的供应压力:一旦美国政府真的强征关税,公司绝大部分原料都会翻倍涨价,而且可能造成供应链断流。

特朗普针对原料药出台新行政命令:加快建设处方药、活性药物成分和其他必要原材料的制造设施,并且对海外相关药品企业进行突击访问。这就加大了海外原料药的供应风险。

不过,吉利德现在开始临时抱佛脚,追加投资增加原料药产能,或许已经有点晚了。一个成熟的原料药生产基地没有三五年的建设、磨合周期,根本不可能充足达产。如果吉利德真的要和中国供应商“脱钩”,短期内公司可能会面临比关税更大的麻烦。

制药巨头,竞相加码美国医药制造

美国是全球仿制药处方量占比最高的国家,高达90%,但大型跨国药企一般不生产过专利期的药品。美国约30%的仿制药药品原料依赖从中国、印度进口,其中印度的70%原料药依赖中国。

关税战启动以来,美国政府真的说服了一大批制药企业在美国本土增加投资,其中既有美国企业礼来、强生、辉瑞、默沙东等,也有非美企业,如罗氏、诺华、GSK等。

4月22日,罗氏宣布在美国投资500亿美元,并创造1.2万个就业岗位;4月10日,诺华宣布在美投资230亿美元;阿斯利康承诺今年年底前在美国增加35亿美元的投资……

这些企业的投资计划动辄高达几百亿美元,很大一部分投入在研发领域。如百时美施贵宝,称未来5年将新投资400亿美元,用于核药和AI制药发展,但没有透露有多少新增支出将超出常规研发和制造投入。



众所周知,外企每年研发投入本来就很烧钱,BMS近期还有大规模裁员,能喊出“400亿美元”的口号,恐怕也是迎合美国政令的无奈之举。

也有很多企业加大美国生产能力建设。如诺华的230亿美元就全部投向新建和扩建工厂,以生产各类原料药、制剂和包装。美国本土药企就更不用说了,正全力支持制造业回流计划:默沙东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开设了一家价值约10亿美元的新制药工厂;礼来宣布将投资至少270亿美元在美国新建4个生产基地。

4月15日,特朗普政府才刚刚通过美国商务部启动了针对“药品”的调查,涵盖了所有美国进口药品,包括成品仿制药、原研药、生产这些药品的成分,以及关键药用成分的进口情况,就是为了此后全球原料药供应链调整做准备。未来在美国生产制剂,可能真的会有原料供应难的麻烦,大药企不得不未雨绸缪。

随着美国加速收紧药品关税贸易战的口子,很多企业都不免担心。百时美施贵宝首席执行官Chris Boerner表示:“关税政策可能会威胁到美国人的健康和美国经济。”

撰稿丨苗苗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晨曦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