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科学家颜宁在社交媒体发布声明,打假网传简历。

颜宁在社交媒体表示:“一份不知道谁缺乏常识造出来的真真假假的简历从前年就开始流传,哪怕也许出于好心,也是不对的,已被我投诉掉了,不知道为啥现在又被翻出来。她表示,请微博辟谣尽快清理相关信息。”

据了解,此类虚假简历最早于2023年开始在网络上流传,内容涉及对其科研成果及荣誉头衔的夸大。

有的网友表示,只要不是自己发布虚假简历,别人编造的有夸大成分的简历,又无伤大雅,不必太较真。但是,无论是故意编造虚假简历、贬低当事人,还是夸大成果、刻意美化、拔高当事人,都是不真实的造假行为。这种行为看似小事,但是在网络时代,影响就如“蝴蝶效应”一般迅速扩散,甚至会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颜宁微博截图。

与颜宁虚假简历事件类似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北大助理教授韦东奕,就曾在社交平台上被反复炒作为“韦神”。刻意虚假拔高科学家的简历、成果,本质上是为了蹭流量,蹭“大咖”的影响力。不同于抹黑歪曲,这种“糖衣炮弹”式网络谣言造成的不良影响更为隐蔽。在AI时代,虚假的网络信息,很可能会被AI采用,甚至会被加剧“以讹传讹”,把真实的个人简历弄得面目全非。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当前,网络上的新闻人物、公众人物简历,有两种值得关注的造假行为。一是对于“负面”新闻人物,有的网友伪造虚假人物关系、虚假学历,造谣攻击新闻当事人,“以假乱真”误导公众。比如,针对中日友好医院肖飞、董某某相关事件,就有网友发布“董某某是301医院董宝玮教授的孙女”“董某某的外公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米耀荣教授”等虚假信息。

另一种是对于“正面”公众人物,有些人对其简历进行无限拔高、美化。科学家本是严谨、理性、脚踏实地的代名词,他们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评价,而非被塑造成完美偶像。这种虚假简历在网络传播,危害很大。有的人会把其作为贩卖“成功学”的案例,违反常识虚构简历,违背了人才成长规律,会刺激部分家长对待子女的培养更加急功近利。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自媒体文章往往只强调科学家的辉煌成就,却忽略了背后的艰辛历程。以颜宁为例,其科研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她曾在不少采访中谈到早期研究的挫折,但一些自媒体往往用“天才”“女神”渲染她的形象,将其成功简化为“天赋异禀”的结果。这不仅会加剧社会焦虑,助长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也会影响年轻学子的科学观,打击“坐冷板凳”搞科研的积极性。

原标题:《教育新观察丨颜宁打假网传简历,警惕善意“造神”》

栏目主编:徐瑞哲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来源:微博

来源:作者:李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