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因“优秀学生事迹”引发的风波受到关注。据澎湃新闻报道,有媒体刊登了100名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优秀代表名录。其中,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21级本科生刘某乔上榜。该文介绍称,刘某乔发表SCI期刊论文14篇,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可是,不少网友发现:在刘某乔发布的14篇论文中,她均不是第一作者。而且不管是在其论文还是专利的作者列表中,刘某华的名字也在列。据报道,多位学生及知情人士指出,刘某华是刘某乔的父亲。据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官网介绍,刘某华为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目前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获权50项)。很快,有关刘某乔是否是“挂名”发论文的质疑声在舆论场上出现。

对此,重庆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情况说明》称,已关注到网络上有关刘某乔发表论文等情况的讨论。学校高度重视,已成立专项工作组进行核实。若发现有不当行为,将按有关规定处理。

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展现出较高的学术兴趣与科研水平,并通过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形式落实为研究成果,本身并无问题。只是此事中,不论是刘某乔过于“高产”的学术成果,还是其作为第三或第四作者,与疑似其专家父亲频频在作者栏“同框”的疑点,都不免使人产生合理怀疑:这其中是否存在弄虚作假、“搭便车”等学术不端问题?又或者,这些是不是家长代办的“躺赢式”挂名?在相关调查中,查清刘某华与刘某乔的关系,追问其中是否存在滥用学术资源、违反科研规范及学术道德等问题,才能真正澄清疑云、有力回应质疑。

目前,学术界并未对亲属合作科研作出禁止性规定。科学史上,也不乏英国物理学家亨利·布拉格与其子劳伦斯·布拉格因在使用X射线衍射研究晶体原子和分子结构方面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等美谈。

但确因作出贡献共同署名,与“躺赢式”挂名不可相提并论。人们真正警惕的,是一些家长用自己的学术成果“装扮”孩子的个人简历,以不当手段为其发展增加筹码。这不仅有违学术道德,也是对社会公正的破坏。通过不正当挂名谋取虚假学术声誉,并进而凭此评优评奖、保研深造等,对其他无“近水楼台”的机会的学生来说,显然有失公平,也不利于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科研人才。

近些年,类似事件不时见诸报端。2024年11月,浙江大学一位本科生与其教授母亲同发论文一事,就曾遭受质疑。而这种“父母搞研究,孩子拿成果”的戏码,还在中小学等更早学段出现。2024年7月,云南昆明某六年级小学生研究癌症基因获大赛三等奖引发热议。后经调查证实,其就职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家长过度参与了材料编撰工作。

对此,不少人指出,类似“拼爹拼妈”式科研往往行事隐蔽,很难找到切实证据、实现有效监督。其实,即便其动作隐蔽,也很难做到完全“无痕”。只要在相关审核环节多“较真”,往往不难发现试图蒙混过关者的痕迹。比如,在评优、招录等环节,要打破唯论文倾向,更多注重考察学生的真实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同时,对于学生列出的学术成果,可以通过探讨细节、回溯实验过程等方式,确认其中是否具有“水分”。

此外,有关论文发表时是否应建立相应声明或回避制度,也值得进一步探讨。有专家就曾建议,“期刊可以要求论文作者在投稿时填写利益冲突声明,明确所有合作者是否存在家庭、经济或其他潜在利益关系。”一旦发现家人不当“代笔”问题或不正当利益输送,相关学术机构也应有严格的惩治措施,倒逼科研工作者珍惜学术羽毛。

总之,“躺赢式”挂名绝不该被容忍,以更明晰的制度作出署名规范、建立多维人才评价机制,才能避免类似沽名钓誉的“猫腻儿”,维护学术公正。

撰文/任冠青

编辑/黄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